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美國福音派聖經學者:聖經沒有譴責同性戀】


轉貼連結:(轉貼)【美國福音派聖經學者:聖經沒有譴責同性戀】
原始出處:美国福音派学者:圣经没有谴责同性恋(图)


  
   目前,美國超過30個州承認同志婚姻,而且越來越多的主流美國教會也為這些群體祈福。但約占美國成年人口 30% 的福音派教會成員們則認為,聖經明確譴責了同志。福音派信徒中的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群體紛紛出櫃,她/他們得到了一位著名福音派聖經學者的支持。這位 聖經學者說,對聖經的傳統解讀是錯誤的。
  
  這看起來像是典型的福音派教堂,但坐在長椅上的是同志禮拜者。
  
  這幕場景最近發生在美國華盛頓的 “ 首都基督教會 ” ( National City Christian Church )。
  
  教堂內舉行的是 “ 改革項目 ” 聚會。她/他們希望福音派教會全面接受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群體。
  
  馬修·瓦因斯( Matthew Vines )在把自己的出櫃視頻發表在 YouTube 之後得到了很多關注。他在視頻中說: “ 我是同志。生來如此,別無選擇。 ”
  
  在基督教聖經中,使徒保羅譴責男人之間的他所說的 “ 無恥 ” 的性行為。但是瓦因斯說,同志之間的愛情那個時代幾乎無人懂得。
  
  他說: “ 聖經的主旨是告訴我們婚姻就是承諾,就像神信守和我們的契約一樣,結婚的雙方都應信守彼此間的契約。與異性戀者一樣,同志也可以做到。 ”
  
  瓦因斯爭辯說,一個沒有達到目地而且引起這麼多苦難的教義是不正確的。但是批評者認為,這種說法只是在重新詮釋聖經,好為自己的性傾向辯解。
  
  其中一位批評人士是薩姆·奧伯裡( Sam Allberry ),他最近向美南浸信會(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的倫理和宗教自由委員發表講話。
  
  他說: “ 試圖重釋聖經讓它認同同志關係,這深深地違反了福音派教義。 ”
  
  福音派信徒基本按字面解讀聖經。但是福音派聖經學者大衛·古希( David Gushee )認為,聖經關於同志的段落被擴大得不成比例。
  
  古希說:  “ 聖經有31273節。可以稱之為支持傳統立場的實際上只有6段,可能最多也就是15節。 ”
  
  古希的立場是最近才改變的。這位研究猶太人被納粹屠殺歷史的專家說,對聖經的曲解引發了不止一次的他所說的 “ 非基督教 ” 行為。
  
  “ 我認為,只是讓基督徒承認說 ‘我們錯了 ’  ,這點仍然很難做到。我們之前在奴隷制、種族、婦女和一系列問題上都曾犯過錯。 ” 他說。
  
  古希認為,新教基督徒的應該要有自我改進的信念,而且他認為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群體只會提升這種精神交融。(文/索科洛夫斯基)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三個男人的故事

原文連結:三個男人的故事

◎Wesley Cheng

撒母耳記上十八:1~4,十九:1~3,二十:17
撒母耳記下一:26


  •  愛情,比生命更可貴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山多爾(Petőfi Sándor)(1823年—1849年)說過一句名言: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若 沒有考慮到這位詩人寫下這句話的背景與歷史脈絡,可能會真的以為,自由的價值高過生命與愛情本身。但若我們明白,這位匈牙利詩人是出生在一個強烈民族意 識,自己本身更是一位強烈主張匈牙利要從哈布斯堡王朝獨立建國的激進革命分子時,我們就不難理解,自由在他的心中要比愛情,比生命更重要,是有其時代的背 景因素。

縱然如此,我們也從這位偉大詩人的生命裡看見了,愛情,仍是比生命更重要,代價更高。

基督信仰怎麼看愛情?很少人正面去探討思索這個問題,特別是基督徒。

基 督教會受到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對於聖經的詮釋影響很大,對於愛情不只是避而不談,有意無意地閃躲,而且在詮釋聖經的時候,會無意識地把愛情自動過濾,或 是把愛情昇華到一種只是純粹的心靈層面感受。這與奧古斯丁個人的經歷與際遇有關,而他的個人經驗影響了後來的神學與對聖經的詮釋很大。

把愛情或情感在信仰中淡化,這其實非常可惜。因為基督信仰,特別是來自尤太宗教的傳統中,事實上,愛情是佔據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當尤太人在談論描繪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深厚處時,更是常常用人類世界中,最能夠表達深刻親密關係的情感,來傳達人與上帝之愛的不可分離。

例 如,《雅歌書》,就是以男女之間的歡愉情感,來比喻上帝與祂的子民關係就像愛情般濃烈的一本書卷。雖然讀的時候,常常讓我們臉紅心跳,但那正是創造者,以 愛創造我們的上帝與祂的子民最親密時刻的想像。上帝與祂所愛的子民,宛如一對熱戀的情侶,互相愛慕,而這樣的文字,聖經作者試著告訴我們,愛情的力量不容 小覷:

願你的心只向我敞開;
願你的手臂只擁抱我。
愛情跟死一樣堅強;
戀情跟陰間一樣牢固。 
它爆出火燄, 
像烈火一樣燃燒。 

水不能息滅愛情,
洪水也無法淹沒。 
若有人想用財富換取愛情,
他必定招來鄙視。(雅歌8:6-7)


聖經不是只用異性關係的戀情,來描述與表達人與上帝之間的愛,它同樣有同性之間的情感描繪與記載,來讚美上帝與人情感之間的緊密。例如在路得記中,我們看見二位女子之間感情深厚的互動,路得對拿娥美發自感情所做的告白,同樣令人感動:

「請不要叫我離開你。讓我跟你一起去吧!你到哪裏,我也到那裏;你住哪裏,我也住那裏;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死在哪裏,我也死在那裏,葬在那裏。除了死,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分離!」(路得記1:16-17)

路 得原本可以選擇「自由」,自由地過生活,但是她對那娥美的感情,讓她寧願放棄「自由」。路得並不是事先知道將來會遇到波阿斯,就算遇到波阿斯也不能確保從 此就一生幸福。但路得知道,選擇跟著拿娥美回到她的故鄉,前面的路絕對不好走,因為她是摩押人。但是情感的力量,讓路得寧願拋棄到手的自由,跨越可以想像 的困境。同性之間的愛,讓我們見證上帝對我們的愛,也是如此的堅強。

  • 掃羅,大衛,約拿單
希伯來聖經中的掃羅,他不只是以色列第一位國王,他與他的繼任者大衛,以及他的長子約拿單,這三名男子之間曾有著非常深刻的感情。

聖經告訴我們,約拿單深愛著大衛。

「掃羅跟大衛說完話以後,掃羅的兒子約拿單深深地被大衛所吸引;他愛大衛,像愛自己一樣。從那天起,掃羅留大衛在身邊,不讓他回家。約拿單因為非常愛大衛,像愛自己一樣,就立誓跟大衛結為生死之交。」(撒上18:1-3)

聖經不只告訴我們,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一看見大衛,就被大衛「深深地吸引」,在短短的3節經文中,還強調了2次「約拿單非常愛大衛」。

當掃羅忌妒大衛,想要殺掉他時,約拿單還冒著危險,背著父親,偷偷地告訴大衛這件事。

「約拿單很愛大衛,就去告訴他:「我父親想要殺你。明天清晨,你要藏在一個祕密的地方,留在那裏。我會到你藏匿的地方,在我父親身旁跟他談你的事。我有甚麼發現,一定告訴你。」(撒上19:1-3)


這裡,聖經又再一次強調「約拿單很愛大衛」。是的,我們不能等閒視之約拿單與大衛之間的感情,因為約拿單願意為大衛放棄生命(18:3),約拿單願意為大衛,放棄與父親掃羅的關係,甚至不惜冒著父親生氣的風險,也要保護他所愛的大衛。

或許我們會認為,那是不同的「愛」。


12世紀修道院院長艾爾雷德(Aelred of Rievaulx)在他的著作《屬靈友情禮讚》(Spiritual Friendship)中對約拿單與大衛之間的感情,給予高度的讚許:



「當友情把二人合而為一,正如緊密相連的東西不能分拆一般,友情本身也不能分裂。」(《屬靈友情禮讚》,48條)

「[約拿單]認為對抗父親,聽從朋友是恰當的,還建議大衛怎樣對付敵人,他將友情看得比王國重要。」(《屬靈友情禮讚》,92條)


感情讓人有勇氣去面對各種威脅與挑戰,甚至產生超乎想像的意志與力量。在感情當中,不再是分開的二人,而是一體。

有一首華語流行歌曲《我願意》,是流行音樂家黃國倫作曲,姚謙作詞的知名歌曲,1994年由歌手王菲主唱。根據基督徒作曲者黃國倫表示,創作此曲時,他是以上帝作為想像的對象。歌詞如下: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如影隨行
無聲又無息出沒在心底 轉眼吞沒我在寂寞裡
我無力抗拒特別是夜裡 想你到無法呼吸
恨不能立即朝你狂奔去 大聲的告訴你

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忘記我姓名
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懷裡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被放逐天際
只要你真心 拿愛與我回應 什麼都願意 什麼都願意 為你

我無力抗拒特別是夜裡 想你到無法呼吸
恨不能立即朝你狂奔去 大聲的告訴你

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忘記我姓名
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懷裡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被放逐天際
只要你真心 拿愛與我回應 什麼都願意 什麼都願意 為你


"我什麼都願意 什麼都願意 為你"
"我願意為你 忘記我姓名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懷裡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這樣纏綿深情的對話,我們同樣可以在聖經當中找到。當掃羅與約拿單紛紛死去時,大衛為他們兩位做了一首哀歌:


「掃羅和約拿單可敬可愛;
他們活著在一起,死了也不分開;...
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 我甚喜悅你! 你向我發的愛情奇妙非常, 過於婦女的愛情。 」(撒下1:23,26) 


大衛不只看自己與約拿單的這段感情是愛情,而且認為同性之間的愛情是與女性(異性)之間的感情不只是一樣,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在聖經的記載中,我們清楚看見,愛情力量的巨大,只有上帝可堪比擬。

或許我們該改寫那位匈牙裡詩人裴多菲‧山多爾(Petőfi Sándor)的名言成如下:

「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愛情故,兩者皆可拋。」

這裡的愛情,包括異性,也包括同性。

這並不是說《聖經》的時代贊成同性之間的愛情,但我們不能說《聖經》否定或是反對同性之間的親密情感。

透過路得與拿娥美,大衛與約拿單的故事,我們看見了一件事實:兩人之間有沒有愛存在,最重要的是看彼此為對方做了甚麼,而不是用他/她的身分、地位或性別來決定,兩個人之間到底有沒有愛存在。

過去白人不認為黑人(有色人種)與白人可以有真正的愛情,甚至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感情與婚姻,並以法律來限制有色人種與白色人種之間有婚姻的關係。

這是對上帝的愛信心不夠。

如果我們相信上帝就是愛(約翰一書4:16),那上帝的愛必定是豐富,甚至超過我們想像,我們應該讓上帝的愛,豐富我們的心靈與眼界。誠如保羅所說的:

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 正是眼睛沒有見過, 耳朵沒有聽過, 也從來沒有人想到的! (林前2:9)

妳/你若愛上帝,請打開你/妳的眼睛,你/妳的耳朵,你/妳將會聽到許多從來沒有人想到的生命故事與愛情故事,而這些故事,包括三個男人,掃羅,大衛與約拿單之間的愛,正是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

阿門。2014.11.9

二個女人的故事

原文連結:二個女人的故事

◎Wesley Cheng

路得記1:16-17;3:1-4


  • 拿娥美、路得與女性平權




「摩押人」的起源出自創世記19:29-38的記載,羅得與自己的女兒亂倫,生下的後代被稱呼為「摩押」,意思是「從我父親來」。自此在希伯來人的眼中,摩押人意味著上帝所詛咒,與希伯來人交惡的族群。

然而上帝總是出人意料之外。

一場飢荒的發生,迫使彼此交惡,不相往來的兩族群,從此要生活在一起,甚至他們的後代也彼此開始通婚。

路得是摩押人。當她的丈夫去世後,她的婆婆,拿娥美,希望路得與另一個媳婦娥珥巴,不用跟著她回到那對摩押人不友善的地方生活,可以選擇自己將來要走的道路(路得記1:9)。

路得堅持不願意離開拿娥美。這不是說選擇離開的娥珥巴是錯的或是不應該的。

重要的是:過去只能無奈承受族群被汙名的壓力,以及男性主宰社會安排的這兩位女性,如今有機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路得選擇與另一位女性,拿娥美,在一起。路得對拿娥美說的話,讀之讓人動容:

請不要叫我離開你。讓我跟你一起去吧!你到哪裏,我也到那裏;你住哪裏,我也住那裏;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死在哪裏,我也死在那裏,葬在那裏。除了死,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分離!」(路得記1:16-17)


那是發自內心充滿深沉之愛的聲音,是生命與生命彼此約定的見證。更特別的是,聖經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愛,不只是超越年齡的障礙,更超越性別上的限制。

路得與拿娥美,兩個女人之間這樣深刻的愛,就算是在異性的關係中也不常見。而這讓我們不禁去想:兩人的幸福,最重要的,到底是愛本身,還是性別?

歷史告訴我們,性別的差異,帶來的許多不應該有的壓迫。

與生俱來的性別,或是膚色所受到的壓迫與歧視,就像出生就是摩押人,受到希伯來人鄙視與不友善的對待是同樣的事。不只是社會層面的壓迫與歧視,也包含宗教上的汙名化與壓迫。

過去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有惡名昭彰「獵殺女巫」的歷史。當女性無法或是不願意屈就以男性為主體所建構的社會規範與價值時,迫害與歧視成為合法的事實。在數不清的日子裡,多少被羅織罪名的女性,無辜命喪在熊熊的烈焰或是絞刑台上。

雖然中世紀「獵殺女巫」不再,但現代對於性別公義仍有許多我們要面對的功課。女性在近代與現代,依然要為自己的性別上的公義平等而奮鬥。





法國於1800年禁止女性在公開場所穿裙子,這條法律一直到2013年才廢除。雖然在近代這條法律是名存實亡,但這個歷史告訴我們,女性身體的自主權長期受到社會的壓迫與箝制,不只是實質的法律,還有腦中的意識形態與思想。

因 此,拿娥美替路得精心安排計畫,讓她夜晚跑到波阿斯睡覺的地方,企圖讓「生米煮成熟飯」的過程(3:1-4),充滿了女性自主權的意函,特別在於身體的自 主權。雖然路得記尚未脫離女性的價值仍需依附在父權結構下,女人仍被視為財產,不是獨立個體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但路得與拿娥美的表現,已 凸顯了女性完全對自己人生方向的主導,令人印象深刻。

現代的女性,是否已經在性別上有足夠的尊重與平權?雖然我們已經比以前進步許多,但還有改善的空間,例如:支薪的育嬰假,同工同酬等,都是象徵一個社會是否真正達到性別平權的指標。


  • 性別少數的平權

Ø 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42歲)





是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他被視為電腦科學之父。二戰期間曾協助盟軍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對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有一定的幫助。圖靈還是一位世界級的長跑運動員。他的馬拉松最好成績是2小時46分3秒,比194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金牌成績慢11分鐘。

圖靈是一位同性戀。這一位對世界和平與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優秀數學家,1952年,在法律上同性戀仍視為犯法的時代,他的同性伴侶與別人闖進他的房子盜竊,圖靈為此而報警,但是英國警方的調查結果卻使得他因為同性性傾向被定罪。

在 著名的公審後,英國政府給予他兩個選擇:坐牢或施打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注射「療法」(即化學閹割)。他最後選擇了雌激素注射,並持續一年。在這段時間 裡,藥物產生了包括乳房不斷發育的副作用,也使原本熱愛體育運動的圖靈在身心上受到極大傷害。1954年,圖靈自殺死亡。

1973年,美國最權威,也是世界最重要的「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宣布同性戀不再是一種疾病,並且發表聲明「同性戀本身並不意味著會有判斷力、穩定度、可信度、或一般社會或職業能力的缺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同性戀議題研究方案報告書》,12頁

在2009年9月10日,一份超過3萬人的請願簽名,要求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在《每日電訊報》撰文,為英國政府當年以同性戀相關罪名起訴圖靈並定罪(同性戀已經除罪化多年),導致他自殺身亡,正式向艾倫·圖靈公開道歉。

2013年12月24日,英國司法大臣宣布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赦免1952年因同性戀行為被定罪的艾倫.圖靈。


Ø 葉永鋕(1980年代-2000年4月20日)





生前就讀於屏東縣高樹國中三年二班。2000年4月20日早上,葉永鋕在下課前五分鐘提前離開教室去上廁所,後來被發現倒臥血泊中,送醫後仍不治過世。由於他的意外過世被認為與其性別角色有關,因此事件對台灣的性別教育工作帶來深遠影響。

葉永鋕的事件凸顯出性別氣質不符社會期待的學生遭受同儕歧視與欺負的問題,讓當時正在研擬中的《兩性平等教育法》改為《性別平等教育法》,並增訂定相關條文:「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別之待遇。

葉永鋕的媽媽,陳君汝女士,在失去孩子10年後,在一個公開的場合向許多同性戀者與她/他們的父母這樣說:





孩子們!你們要勇敢!天地創造你們這樣一個人,一定有一個使命,讓你們去爭取人權,要做自己,不要怕!我感覺自己是個鄉下人,要站在這個舞台,我沒學問,但是我曾經誇過海口,我救不了我的小孩,但是我要救跟他一樣的小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vl2USkLOc

  • 是生命的故事,而不是議題

我們對同性戀,與我們性傾向不同的恐懼,除了因為認識不夠以外,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們的愛不夠完全。因為沒有愛,所以我們心中有恐懼。

沒有愛的恐懼,讓我們看不見上帝的恩典,看不見上帝創造的奧妙,如何在我們當中運行。

當我們談性別公義時,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意見與看法,但請記得,這不只是一個社會議題,而是一個人,活生生的生命故事,每個故事裏頭,都有上帝獨一無二創造的生命,而這些故事,就在你我的身邊。我們需要更多的包容新,才不會造成傷害生命的事。

我們可以驅除這樣的恐懼,願意相信,上帝就是愛本身(約翰一書4:8)。因為「有了愛就沒有恐懼;完全的愛驅除一切的恐懼。」(約翰一書4:18)

願我們的心中,充滿上帝的慈愛。

阿門。2014.11.1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上帝創造人的心意 同性戀牧養關顧研討會

原文連結網址:上帝創造人的心意 同性戀牧養關顧研討會



作者/林佳靜新竹報導
  教會面對同性戀者該如何牧養?繼長老教會第59屆總會年會,以臨時動議案,通過「同性婚姻議題牧函」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性別公義委員會,9月9-10日 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行對「同性戀者牧養的牧養關顧研討會」,近80位牧長與會。主委王進財牧師表示,期盼教會以謙卑與真摯的態度,不做神學的辯論,而是聆聽 同性戀者的生命故事,效法耶穌用愛、理解與接納,來牧養與關懷同性戀者及其家人。
 本次研討會涵蓋聖經銓釋、精神醫學、政策制度等面向,還特別邀請陰陽人、變性者、雙性戀者、同性戀者及其家人現身說法。
台南中會鹽行教會梁哲懋牧師
兩個創造的故事
  曾任台南神學院新約教授、台南中會鹽行教會梁哲懋牧師,從創世記的兩個創造故事之間的辯證關係,來釐清容易被教會界誤用、混淆的聖經詮釋觀點。梁牧師指 出,第一個創造故事(創世記1:1-2:4a)與第二個創造故事(創2:4b-3:24),基本上是兩則分開的故事,或許可以一起觀看,但不該「混在一 起」瞭解。因為猶太人習慣以「辯證性」的方式來瞭解真理,也就是讓彼此形成緊張、卻都無法獨自成真的事實並列,讓真理在其中呈現。例如,在公義與慈愛之 間,呈現出真理的光譜。
  梁哲懋牧師進一步說明,第一個故事提到「上帝的形像」和「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其目的顯然和婚姻沒有關係。那是在以色列人被擄時期,針對被擄者的宣講。 因為當時的帝國普遍塑造帝王的像,作為帝王統治臨在的記號。上帝的形像被造於男、女身上,受造的男女要將上帝的形像遍滿地面,作為上帝管理的記號。
 第二個故事提到婚姻,卻沒有生養的命令,反倒將「生育」看作是女人受罰的結果。為了解決創造中的「不好」,人需要不是助手,而是「可匹敵的」(有能力站在面前、能夠對立的)幫助者,並與對方「成為一體」。
  以保羅的範例來說,保羅將兩個創造的故事當作一個故事來瞭解,而得出女人應該沉靜學道、順服男人的理由。這在當時是男尊女卑的社會裡,保羅的邏輯顯得很自 然。但在如今倡導兩性平權的時代,有愈來愈多女執事、女長老、女牧師、女議長、甚至女總統…等產生,就無法接受保羅的詮釋,夏娃附屬於亞當的創造故事的詮 釋也就不適用了。梁牧師說,沒有一個詮釋可以存到永遠,一定有其時代性,只能在有限的範圍中,尋求有意義的詮釋。
 梁哲懋牧師強調,這兩個創造故事不可以直接拿來處理同性戀的問題。他認為,當教會大多數的人在做決定時,要考慮到是否能彰顯神的形像,是否會造成少數人無法相抗衡的局面。
新竹馬偕精神科醫師吳易澄
認識LGBT、性傾向與性別認同
  新竹馬偕精神科醫師吳易澄說明何謂LGBT、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曾把「悲慘世界」改編成「你咁有聽著咱唱歌」的吳易澄醫師,在大學時代參加 TSCM(Taiwa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就關心同志議題。他發現教會界經常會傳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言論,例如,說伊波拉病毒是透過同性戀傳播的。將負面疾病與人的形像掛勾的說 法,在基督教社群尤為明顯。
  要釐清LGBT的涵義,須先區分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的不同。簡單來說,性傾向是你在性方面,喜歡男生或女生;性別認同則是你認為自己是男生或女生。女、男同 性戀或雙性戀,是性傾向方面的表現,這類人在性方面喜歡與自己同性別的人,或者男女都喜歡;而跨性別,則是性別認同或性別表現,譬如被認定是男生,卻喜歡 穿女生衣服,或者想要變成女生。
 吳醫師說,從生物性的觀點來看,染色體可以決定生理性別,但無法決定性傾向及性別的各種特質。曾有人想尋找同性戀基因,但至今仍無法找到。LGBT變成性少數,在這個社會是存在的。因個人生命歷程不同,會造成和別人的性別認同不一樣。
 吳易澄說,他常會碰到有性別認同困擾的人來看精神科。曾有媽媽帶著陰性特質的兒子跪在神明面前道歉,宗教信仰和醫療常被當作解決問題的途徑。
 台灣最有名的校園性霸凌,是民國89年屏東高樹國中的葉永誌事件。葉永誌的母親曾經帶他到精神科看了很多次,葉永誌因為從小有女性化特質,國中就遭到同學歧視。
 吳易澄強調,「不要急於證明是天生還是後天,而是接受當下就是這個樣子」吳醫師認為,企圖改變的治療會帶來某種程度的悲劇,承受更大的痛苦,挫折或自殺。
 吳醫師說,同性戀已從精神科的診斷被踢出局了。2014年4月,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發出聲明,認為對同性戀的治療,將創造一種使偏見與歧視孶生的環境。因此,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贊同立法禁止性傾向治療。
 吳醫師說,他知道「走出埃及」事工經常透過見證的方式,宣稱可以靠信仰的力量改變性傾向,但就他所知,臨床上沒有成功案例。2007年6月­27日,三位「走出埃及」的創始會員及早期重要領導幹部,甚至在美國洛杉磯承認錯誤,正式向受害者道歉。
 2013年底,吳易澄醫師和超過百名精神科醫師聯合發聲支持婚姻平權,基於精神醫學專業,他們向大眾呼籲,同性戀不是「生病」,非異性戀者同樣有權利組成家庭。
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葉德蘭教授
 長期為性別公義奔走的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葉德蘭教授,詳細介紹CEDAW公約的精神及在台灣推行的歷程。
  葉教授說,聯合國最早提到多元性別人權,就是從CEDAW開始的。國際上,關於性別平等的人權,不單指婦女的人權要被保障,其他如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 者和跨性別者的人權也應被保障。2012年聯合國秘書長Ban Ki-moon在國際人權日發表SOGI(性取向與性別認同)宣言,呼籲各國要消除性別的歧視與不平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中心幹事王榮義牧師
同性戀者的牧養關顧
 「每個族群都需要被牧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中心幹事王榮義牧師,回 憶起20年前第一次接觸同志,當時楊雅惠牧師邀請他去陪伴同性戀者,「因為我是少數,反而感到焦慮、緊張、不安。」一個友善的同志看出他內心的焦躁不安, 竟伸出手說,「牧師,你放心,雖然你是少數,但我們不會歧視你。」這使他的生命有很大的改變。「雖然我是牧者,但我卻感到是我被牧養了」。從此他開始傾聽 同志的生命故事,了解同志神學,並反省「自己信的到底是什麼?」
 王牧師坦言,當他不了解對方時,其實不算是牧養,頂多只是強者想要幫助弱者。後來他才了解,原來能跨過界線是因為有愛的存在。要真的去愛,才能了解他。與上帝相遇的那種神聖的感覺,是在了解中發生的。
 王牧師說,耶穌不惜干犯律法,是因為他眼中看見生命受困。耶穌將愛放在最核心,不惜衝撞那些法利賽人認為是重要的律法。同性戀的痛苦是他們希望和別人一樣。因為許多人都不能接納自己的本相。
 他曾聽過,「我可以接納你是同志,但你不可以結婚,不可以有性行為。」他認為這樣的說法,並不是真的關心。「你不想了解我,卻說愛我,這種愛是噁心的。」就像父母想用強制的愛來愛孩子。王牧師認為,信心若不到那個地步,就不要講超過自己可以做的。
 去年底,多元成家議題,吵的不可開交。很多人講理論,我倒想問他關心過幾個同志朋友?在愛的基礎上,我們到底了解別人多少痛苦?」王牧師說,教會常常將同志議題拿來爭吵,因為能見度高,就拿來當做對立的籌碼。但這對神的愛不公平,對同志也不公平。
  有人擔心若順應社會潮流,同性戀會變成多數。王牧師認為,在異性戀為主的社會結構及大眾媒體的耳濡目染下,其實是多慮的,性傾向也是不能那麼容易被改變。 他提到,在牧養關顧的過程中,有過去隱藏在異性戀裡,後來接納自己是同性戀;也有過去因為內心受傷,隱藏在同性戀族群中,後來接納自己成為異性戀。
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主委王進財牧師
讓同性戀者得享安息
  性別公義委員會主委王進財牧師表示,他第一次接觸同性戀議題時,也不知怎麼回應,但他就是去學習與聆聽。1989年,他在溫哥華牧會時,每年都會舉辦關心 同性戀的主日禮拜。他發現,許多同性戀者會有自殺的行為,因為連他們自己也感到矛盾與難過,但這並不是他們的錯。「上帝沒有把論斷的權柄交給我們,上帝只 是要我們去愛。」「除非弱勢族群能夠得到安息,不然台灣整個社會無法穩定下來。」
  2014年6月14-21日,美國長老教會在密西根州的底特律召開的總會年會,針對過去幾十年的同性戀議題做出最新的決議:允許長老教會的牧師,在同性婚 姻合法化的州為他們舉行婚禮。表決的結果是371票同意,238票反對,佔出席投票的60%同意,而且在表決後沒有教會因此再脫離總會。
 王進財牧師希望有一天,長老教會能夠成熟到每個中會裡,至少有幾間教會願意向包括同性戀在內的朋友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那時,上帝的國度會比現在更彰顯,也更接近十字架的救贖之光。
LGBT的生命故事
國際陰陽人組織中文版創辦人丘愛芝(左二)
丘愛芝的故事
 一 輩子在各種性別之間排徊的丘愛芝。一出生就同時擁有男、女性器官,六歲進行性別指定手術,割除陰莖,被父母決定當女生。直到青春期所有女性特徵都沒有出 現,也沒有月經,卻陸續長出喉結、鬍鬚,身高也沒有長高,愈來愈像個男生。她刻意穿上女裝、留長髮,卻是一副男扮女裝的模樣。後來,父親拿出為她保留的病 歷,上面寫著「假性陰陽人」與「性別模糊」。
 丘愛芝對自我的認同,是從2008年就讀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時,她以個人生命故事作為碩士論文,看到「我是男生也是女生」電影,發現到「intersex」這個字,從此展開自我認同的追尋。
後來,她就讀樹德科大人類性學研究所博士班,在校方百萬築夢計畫資助下,遠赴美國造訪國際陰陽人組織OII,並與5位陰陽人深談生命歷程。回台後,丘愛芝 立即創辦中文世界第一個陰陽人支持團體。並展開「全球擁抱陰陽人運動」(Global Free Hugs with Intersex),以擁抱的行動喚起社會大眾對陰陽人的關注。
黃明真老師的性別轉變
 50歲的變性人黃明真老師,在短短的時間內,過了兩輩子的人生。出外和朋友相聚,他必須準備兩套衣服,回想對方是什麼時期認識的,以當時的性別應對。
  8年前出櫃,他主動讓學校知道他要變性,後來受到校方的關切、輔導,私下問他何時留職停薪,也曾透過教會牧師遊說,讓他備感壓力。對於黃明真想變性,學生 多持正面態度,認為「會教書比較重要」。黃明真認為,其實國內變性人很多,分布在各階層,醫師、大學教授、中學老師,只有他是唯一公開的。
 黃明真說,幸好小時候待過的教會,牧師的女兒對他很好,國中男女分班,也有一位男同學罩他,所以他沒有被霸凌。過去他一向為自己感到很羞恥,也不斷禱告上帝,「難道信仰不能解決我的問題?求主幫助我放下想成為女生的念頭」,但念頭還是在。
 他曾以為超過40歲就不能變性,所以當他年滿46歲,就決定去做變性手術。如今他的外表像女人一樣,週一到週五是高中教師,週六、日參加聖歌隊,可以唱Tener 和Soprano,跟一般人的生活一模一樣。
勵馨基金會教育專員莊泰富
同志基督徒的處境
 莊泰富,本身是第六代基督徒,小時候在嘉義的教會上主日學會主動幫忙,很喜歡教會生活,表現相當優秀,父母和祖父母也很高興,過著愉快的童年生活。
 在懵懂的青春時代,高中是個轉捩點,他發現自己喜歡男生,看到學長時,會臉紅心跳,但只能愛在心裡口難開。主日學老師說他很娘,會翹蓮花指。他處在左右擺盪的情緒中,教會並沒有給予他支持,當時的社會環境對他也不友善。
 大學從嘉義到台北讀書,他到台北的大教會聚會,有熱心的基督徒告訴他,「你不該是同性戀,我們同心為你禱告」,但團契契友卻疏遠他。於是他就逐漸排斥基督的信仰。
 直到念性別研究所,翻閱大量文獻,看到許多性別的議題。他才漸漸融合信仰與同志的身分,並意識到原來同性戀的存在是給基督徒的挑戰。進入職場,他在勵馨基金會擔任性別教育專員,宣導陰道獨白及男性穿高跟鞋V-MAN反暴力運動,呼籲女性有免受性別暴力歧視的權利。
  莊泰富說,同志基督徒面臨出櫃的處境,「兩邊都不是人」,同志團體不認同基督徒;教會團體又叫他們要認罪悔改。周遭的親友也不認同,其支持系統是比較缺乏 的。同志基督徒在信仰與同性戀之間拉扯。莊泰富說,「就算同志基督徒悔改,刻意改變性向,也不一定被接納和認同。」同志基督徒沒有容身之處,只好離開教 會。
朱曉英說,父母接納兒子的同性戀傾向是天經地義的事。
同性戀者需要家人的支持
  身為同志的母親,朱曉英女士力挺兒子作見證。2011年,兒子21歲暑假,參加青少團契退修會擔任同工,跟傳道人夫婦發生衝突,因為他們公開詆毀孩子,懷 疑他在女生廁所刷牙、洗臉。兒子憤而宣佈出櫃,也發誓要放棄信仰,再也不踏入教會。朱曉英說,兒子是在國中發現自己的性傾向,在教會聽道經常有罪惡感。他 一度準備從六樓跳下去。當他跟貓咪話別,貓咪溫柔的舔他,讓他感受到愛,他才淚流滿面,打消尋死的念頭。
 朱曉英說,今年的國際反恐同日,在凱道上豎起100個墓碑,紀念曾因恐同而死的同性戀、跨性別者。她感謝上帝和貓咪,讓她不用在凱道上追念兒子。
  朱曉英說,父母接納兒子的同性戀傾向是天經地義的事。上帝造就他有音樂、美術的恩賜。「就像是包裝好的福袋,無法挑三揀四」。她深信上帝如此安排,一定有 祂的美意。去年,一家三口離開原本的教會,轉到接納同志的教會。她在台上為兒子打氣說,「你可以活出獨特的你。父母以你為榮。」
Jake和阿郃的故事
  Jake在舊金山灣區出生,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母親常用溫柔的眼神告訴他「神很愛你」。父母的信仰很虔誠,每天都會禱告和讚美。小學五年級,他和朋友 一起欺負同學,看到同學快哭的眼睛,激起他的憐憫,也第一次產生想擁抱男同學的衝動。1981年,他看到黛安娜和查爾斯王子的世紀婚禮很羨慕。13歲開始 暗戀女生。在學校學業、愛情兩得意,但對白淨瘦弱的男生也會多看兩眼。
  研究所時期,有一位論及婚嫁的女友,但因為兩人的生涯規劃不同而分手。他思考自己的生命經歷,逐漸認同自己是雙性戀者。後來母親罹癌離世,他離開教會10 年,有忠貞的伴侶關係。他想要向有重度憂鬱的伴侶傳福音,但又擔心伴侶的精神再被教會閹割一次。他不斷禱告哀求,「哪裡是我心靈的家?」終於,他找到台中 的基督教以勒教會而決定委身在那裡。
 小時候就知道自己喜歡男生,甚至想當女生的阿郃,是在東部長大的純樸大男孩。家裡原本是傳統信仰,某天,母親帶了一位基督徒女生向他傳福音,從此打開全家信仰的道路。
 18歲他受洗歸入耶穌。牧師說什麼他就接受什麼。有人看見他身上有女鬼,要為他禱告,他也接受,就讓人重重的將他壓在地上,讓他覺得很不舒服。為了解決同性戀問題,母親到基督教書房買錄音帶,聽了更難過。「我覺得好像點仔膠黏在身上,洗都洗不掉」。
 大學到鄉下短宣,當時他陷入嚴重的罪疚感中,想要脫離教會。大夥兒睡大通舖,沒想到有個他非常欣賞的人就睡在旁邊。他只好躲在角落哭泣禱告,求上帝指教他的道路。禱告完,居然是他所喜歡的人來告訴他,上帝是愛他的。
 有一次,他打開同志教會的網頁,但曾聽牧師說那是異端,他也不敢打電話,怕被下符咒,只敢email詢問。後來有人介紹他到台中的以勒團契,他存著警醒的心接觸,終於找到一個有牧者同在,可以服事、敬拜神的地方。
  阿郃說,活在被異性戀定罪的世界裡,好幾次想要自殺。在社會上受傷害,回到教會卻沒有地方療傷,如今他很快樂。有位教會師母告訴他,「在未認識你以前,我 覺得同性戀是罪,但認識你之後,讓我看到神的樣子。」阿郃說,不管是異性戀、同性戀或是其他,都需要耶穌的愛,因為有同一位神,同一本聖經。
建立踏實有效的對話平台
最後的回應與討論,有牧者提到此次邀請的講員都是贊成「多元成家」的立場,並沒有針對牧函做討論,建議以後可邀不同立場的講員,而有更多的對話。也有青年牧者擔心講錯話,不知道該如何問問題,才不會傷害同志的心。
 會中並有原住民牧者表達,過去同性戀議題在部落是不可以被討論的,希望透過這幾天從牧者開始慢慢了解,從愛的觀點出發,並建議將來可以到各中區會舉辦座談會,或透過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和玉山神學院舉辦相關的神學講座,性別公義委員會也可以製作網頁分享。
 有天主教機構的編輯很羨慕長老教會願意正視同性戀問題,並開放Q&A讓不同立場的牧者有機會彼此對話,使得研討會變得精彩。最後王進財牧師表示,此次研討會只是拉開序幕,先鎖定在牧養關顧的實踐上,一次不要想解決太多的問題。
註:LGBT,L是Lesbian,女同性戀者;G是Gay,男同性戀者;B是Bisexual,雙性戀者;而T是Transgender,跨性別者。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南方小帳棚團契」邁入第四年了!



「南方小帳棚團契」已經邁入第四年了!

在曠野的流浪路上,歡迎你來進入上帝親自所搭布棚暫歇,享受祂親密的同在。


「你看,父賜給我們的,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上帝的兒女。
我們也真是祂的兒女。
世人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未曾認識祂。
親愛的弟兄姊妹啊!我們現在是上帝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祂,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
約翰壹書3:1-2



來源:
「南方小帳棚團契」已經邁入第四年了!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同志非選擇 精神醫學反思

Youtube現場實況錄影:
北中教社部專題演講:吳易澄醫師「從『精神醫學反思』看同志議題」

文章出處連結:
同志非選擇 精神醫學反思-- 台灣教會公報社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北中會教社部舉辦「從『精神醫學反思』看同志議題」座談會,8月9日下午在雙連教會舉行,邀請長老教會信徒、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吳易澄擔任講員。

吳易澄指出,科學的證據是變動的,甚至會是政治的,「如果佐證同性戀是天生的,是不是要改牧函?」他說,科學與聖經,都要基於看見的事實作詮釋,否則,科學與聖經都會「很政治」。

吳易澄表示,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及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立場是,同性戀不是疾患,反對任何意圖改變性傾向的治療或精神醫學治療,而1973年美國醫學會 (APA)聲明,同性戀沒有任何的失能,應享有所有的公民權並不被歧視;之後,在2005年APA聲明反歧視宣言,將性傾向、性別,或是所察知的性別,列 入所有反歧視宣言中,反對「矯正療法」或「轉變療法」。

吳易澄指出台灣精神科醫師針對婚姻平權,發起了支持連署聲明,因為性傾向是「本質」不是「選擇」,但反同立場卻拿同性戀是「選擇」來立足,此立足點,完全 牴觸精神醫學。此外他說,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也在1992年把同性戀自心理診斷表中移除,而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則在2014年4月聲明,不 支持對同性戀傾向治療,正如不會對異性戀傾向治療一樣,不應慣習視同性戀為病態。

講座中亦有不同的意見。一位與會者強調,同性戀不是罪,但同性性行為是罪;另有牧師指出,聖經明白指出上帝造人的心意,假若男同性戀性行為可以懷孕生子,其願意支持同性戀。


台北中會教社部部員、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委員鄭國忠牧師主持這次講座,他表示,盼望教會不要只有異性戀立場,畢竟,神學對同性戀的立論,並非單向只有反同 立場,期待牧長能夠去閱讀長老教會總會花了8年時間研究,於2004年提出的《同性戀議題研究方案》內容,而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也將在今年9月中旬舉辦 「同性戀者的牧養關顧研討會」,歡迎牧長們報名與會。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左撇子的省思


出處連結:
左撇子的省思--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北極熊

父親節的晚上,到高雄三餘書店參加同志牧師歐陽文風的新書分享會,他的《現在是以後了嗎?》是本關於自我摸索的告白,他也在現場向大家分享曾經拒絕自己同志身分到後來接受自己,享受上帝的愛的過程。

歐陽文風認為同志運動是一種社會公義的行動,不只是同性戀者的事,也是異性戀者的事,他以自己曾有過一段異性婚姻為例,只要同志一日無法正常交往,就會有更多同志因著恐懼、無知,而躲進異性戀婚姻中,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

對於基督徒來說,歐陽文風也提到,聖經知識很重要、詮釋學很重要,觀乎我們怎麼理解聖經,許多看似針對同性戀的經文,在注重脈絡的詮釋下,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此外,生命中深層的平安,更是超越智識的層次。

我認為歐陽文風的分享有兩個值得基督徒思索之處,首先他斷言同志議題再過不久,將逐漸會被教會接受,如同過去教會對女性、奴隸議題改變立場一樣,但是只要 目前僵固的神學思維沒有改變,還是會出現下一批受害者,「借屍還魂」地行歧視之事。因此同志議題是表象,錯誤的解經思維才是問題的核心。

其次,歐陽文風提到他對長老教會的期待,他接觸過一些台灣的基督徒,許多時候會友並不那麼反對同志,但這些人的牧師反對。他認為雖然長老教會對同志相對開 放,但仍呼籲信徒離開主張反對同志的教會。在這件事情上,沒有模糊的空間,躲在反同教會裡噤聲,其實就是迫害同志基督徒的幫凶。

現場有人提到了同性戀能否被改變的問題,歐陽文風的回答不若許多人認為的「不可能」,相當意外的,他說:「不知道。」他尊重那些聲稱「被改變」了的人,但那些人只能代表自己,他也請其他人尊重聲稱「無法被改變」的同志。

想想很合理,那些能夠被改變的,也許是雙性戀、假的同性戀或其他狀態,就算是真的同志被改變,也僅能代表個人。不過我個人的想法是,就算同志是後天的、能 夠被改變,也不因此就比較不堪。那就像左撇子一樣,有些人是生下來慣用左手,有些人是後天才學習改用左手,並不會因此威脅、消滅右撇子的存在,怎麼會有人 覺得同志會威脅異性戀的存在呢?

就如同左撇子一度不被社會所接受,認為需要被「矯正」,到如今卻發現他們有著不一樣的過人之處一樣;同志也是,他們的不同,正好豐富了這個世界。今日沒有人認為左撇子應該被歧視,同樣的,期待明日沒有人認為同志是一種罪惡。

(作者為中學教師,長老教會青年)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普世】修補上帝之愛──性別公義與多元性

轉貼自台灣教會公報:
【普世】修補上帝之愛──性別公義與多元性

文◎派翠西亞     編譯◎詹秀音
(作者 派翠西亞 牧師 Rev. Patricia Sheerattan-Bisnauth ,為 WCRC 前公義與和平事工幹事)
  
美國長老教會( PCUSA )2014年6月14至21日在美國底特律召開第221屆總會年會,在19日的會議中,通過一具有里程碑意義之議決──不論性別傾向,整全接受一個人。美國長老教會( PCUSA )總會年會大會重新定義基督徒婚姻,以為婚姻指涉的兩人,不再侷限傳統的一男一女。
  
此舉得自於教會40多年來對人類性別議題的關注參與;而對同志婚姻的認定,則是邁向性別公義重要的前進。在美國長老教會( PCUSA )總會年會會議中,教會承認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族群及酷兒( LGBTQ )在內的每個人和其家人,皆具備全部的人性。性別公義包含性權利,挑戰著父權制度及其所加強的權力典範 ── 致使人有優劣之分,次等人屬於上帝的次等恩典。
  
教會是在世界上生活並見證上帝的愛。然而,當教會能夠展開雙臂歡迎 LGBTQ ,前提竟是要她/他們有所矯正,強迫她/他們拒絕自己。美國長老教會( PCUSA )已經跨出勇敢和重大的一步,將自己跟易受傷害的個人以及團體連結起來。許多國家對 LGBTQ 的暴力居高不下,同志族群非但得不到保護,甚至無法享受到基本人權。這絕非是合上帝心意的世界。
  
另外,對性別公義所做的努力,使人認清性別多樣性是公平與正義關係中一個重要的層面。公義是人類生活的一個主要面向。此乃奠基在一個信念:沒有人不具備上帝的形象以及自身的價值。公義是人類、社群、社會、國家,這個地球之共同存在和存在的基本原則。當公義是生命、人類,創造的基本,她自然也是教會存在的基本原則。
  
改革宗基督徒閱讀理解聖經的基礎是上帝的解放、公義及慈愛遍及一切,藉以在耶穌基督裡與世界和解。改革宗和長老教會信徒不看重狹隘、單看字面意義的、外來的詮釋,而是將處境、文化、歷史、語言和經驗考量在內。以公義為重的讀經路徑期盼帶來兼備公義性的和平,並增添我們對上帝及鄰舍的愛。當教會對 LGBTQ 表露慈愛、憐憫與關心,就是在見證基督為我們流出的愛。
  
本屆美國長老教會( PCUSA )總會年會議決實在傳遞一項重大的信號 ── 教會向破碎中的醫治邁進了一步,同時帶來上帝的醫治。這是一個促使教會會友認識、接觸人類之性認同的機會,堅實地根基於上帝藉由基督所彰顯的愛。性認同是個需要被慶賀的禮物;是上帝所創造並看為美好的一部分。性認同不是叫人分裂、施行壓迫和製造苦難的依據
  
新約 馬太福音22章37~39節說:「耶穌說:『妳/你要全心、全情、全意愛主 ─ 妳/你的上帝。』這是第一條最重要的誡命。第二條也一樣重要:『妳/你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這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願上帝賜福我們,當我們為了上帝的公義、愛和醫治挺直腰桿,堅強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