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醫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醫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同志非選擇 精神醫學反思

Youtube現場實況錄影:
北中教社部專題演講:吳易澄醫師「從『精神醫學反思』看同志議題」

文章出處連結:
同志非選擇 精神醫學反思-- 台灣教會公報社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北中會教社部舉辦「從『精神醫學反思』看同志議題」座談會,8月9日下午在雙連教會舉行,邀請長老教會信徒、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吳易澄擔任講員。

吳易澄指出,科學的證據是變動的,甚至會是政治的,「如果佐證同性戀是天生的,是不是要改牧函?」他說,科學與聖經,都要基於看見的事實作詮釋,否則,科學與聖經都會「很政治」。

吳易澄表示,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及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立場是,同性戀不是疾患,反對任何意圖改變性傾向的治療或精神醫學治療,而1973年美國醫學會 (APA)聲明,同性戀沒有任何的失能,應享有所有的公民權並不被歧視;之後,在2005年APA聲明反歧視宣言,將性傾向、性別,或是所察知的性別,列 入所有反歧視宣言中,反對「矯正療法」或「轉變療法」。

吳易澄指出台灣精神科醫師針對婚姻平權,發起了支持連署聲明,因為性傾向是「本質」不是「選擇」,但反同立場卻拿同性戀是「選擇」來立足,此立足點,完全 牴觸精神醫學。此外他說,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也在1992年把同性戀自心理診斷表中移除,而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則在2014年4月聲明,不 支持對同性戀傾向治療,正如不會對異性戀傾向治療一樣,不應慣習視同性戀為病態。

講座中亦有不同的意見。一位與會者強調,同性戀不是罪,但同性性行為是罪;另有牧師指出,聖經明白指出上帝造人的心意,假若男同性戀性行為可以懷孕生子,其願意支持同性戀。


台北中會教社部部員、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委員鄭國忠牧師主持這次講座,他表示,盼望教會不要只有異性戀立場,畢竟,神學對同性戀的立論,並非單向只有反同 立場,期待牧長能夠去閱讀長老教會總會花了8年時間研究,於2004年提出的《同性戀議題研究方案》內容,而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也將在今年9月中旬舉辦 「同性戀者的牧養關顧研討會」,歡迎牧長們報名與會。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TKC青年大會林芳仲牧師回答LGBT議題

201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宣教大會上,長老教會總幹事林芳仲牧師回答LGBT議題。

林芳仲牧師認為,教會面對同志議題,首先必須認知各種性傾向的朋友都是我們關懷和牧養的對象;至於「同志是什麼」,有各種看法,無法遽下定論,但是比較重要的應該是:『創造一個各種看法都可以無懼地提出來討論的空間。』

他也提到,目前教會裡,反對同志的牧長聲音比較大,態度比較激烈。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關懷愛滋請從反歧視開始

文/南義朋

  今年是愛滋病被命名的第三十一年,最初此病因為在男同性戀之間快速流傳而廣為人知, 但是醫學發現愛滋主要的感染途徑是血液與體液的交換,截至2011年6月底世界上約有6,400萬人(包含異性戀男女,孕婦與小孩)感染愛滋病毒,且每天 平均有7,000宗新病例。愛滋病毒的傳播,除了與帶原者性行為接觸之外,經常是透過輸血、共用針頭等情況傳播,還有帶原的母親傳給孩子。由此可知愛滋病 其實是整個人類的疾病,並非上帝對同性戀者的懲罰。
  長老教會配合世界愛滋日,每年12月第一個禮拜訂為「愛滋主日」。今年世界愛滋日的主題訂為:「零歧視、零感染、零死亡」,但是我們看見長老教會總會「愛 滋關懷主日」的公文,一方面提醒信徒要為愛滋感染在社會、健康上所造成的影響予以關注,另一方面卻有這樣的文字說明:「男男同志性行為愛滋患者人數的增加 成為愛滋預防的新挑戰」,標的特定族群,恐加強「愛滋是上帝對同性戀者的懲罰」這個歧視性的概念, 模糊了預防愛滋感染應具備的觀念。
  教會關懷愛滋的正確作法應是:本於信仰關懷愛滋患者的需要、依照正確疾病知識來宣導愛滋防治、努力去除對病患的歧視與誤解、維護愛滋患者的人權。具體來 說,應當針對感染途徑宣導來降低愛滋病對個人、家庭與社會的殺傷力,另一方面則應本著公義和憐憫的信仰精神教育信徒,不該再延續「因罪得病」這種早就在聖 經中被耶穌指出的錯誤觀念(註),而帶有歧視的眼光看待這些罹患愛滋病的兄弟姊妹。
  我們更應該去瞭解HIV病毒它不會因為你是什麼身份、性傾向、種族、信仰......等就跳過去不發病,相反的,它會結合一些外在因素攻擊任何人。愛滋不 是同性戀者的專利,不管透過什麼途徑感染,受它攻擊的人所面對的困境是相同的:可怕的言語攻擊;沒有人敢同坐一張椅子;摸過的東西別人就不敢再碰;連家人 也不敢一起吃飯;工作權備受壓縮;甚至政府還計畫加收愛滋感染者的醫藥負擔。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向以關懷人權、鄉土為己任,對於長老教會設立關懷愛滋主日,提倡防範愛滋並期待愛滋患者能得到更適切的照護與關懷,我們深感認同,但是對於本次在公文中將愛滋病的新挑戰歸因於特定族群以造成污名化之事,期待長老教會總會在這上面應該多考究不同機構、單位提供的資料,非片面的使用單一機構 的資料以及說法做為公文內容,並針對防範的方式或預期達到的目標就醫學的角度和信仰關懷做說明,而非在公文中強調特定族群的行為「必然」是導致愛滋產生的 因素,這不但是過於跳躍式的簡化說法,也是一種便宜行事地歧視同志的論述。
  期待長老教會能盡速改正公文內容,並向受到傷害的弟兄們道歉,以維護長老教會長期關注人權、社會與土地的精神。身為耶穌的門徒,我們相信上帝的教會要成為愛滋病患者的朋友,堅定地與他們站在一起,讓上帝真實的平安與充滿喜樂國度降臨在我們中間。


[註]: 約翰福音中,門徒們詢問耶穌,那個生來就是瞎子的人,是他自己犯了罪,還是是他的父母犯了罪呢?耶穌的回答超過我們的想像:「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 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9:3)後來耶穌走向這個被門徒視為犯了罪得罪上帝的人,用手觸摸他的眼睛,並治好了他。

(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3173期,2012年12月17日)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矯正同性戀? 歧視又不人道

基督徒醫師黃隆正在今年八月投書聯合報,以簡潔的文字說明現在普遍的認知是:「同性戀不需要矯正」,強調同志平權是普世價值和人權趨勢。

矯正同性戀? 歧視又不人道

【聯合報╱黃隆正/精神科醫師(台南市)】

近日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公開支持同志婚姻應即合法,釋昭慧法師也證婚首場佛教同志婚禮。不過,至今仍有不少人主張,同性戀者應接受「矯正」,甚至前一陣子,台灣醫界某專業性雜誌亦出現宣稱矯正治療成功的文章。

十九世紀末的西方精神醫學,認為同性戀是先天疾病,且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其他精神疾病。

佛洛依德則由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類的性傾向與性氣質是後天教養的結果;精神分析術可以改善同性戀者的心理痛苦,但無法將同性戀者變成異性戀者。佛洛依德也曾暗示同性戀與精神疾病有關,至於同性戀本身是否為精神疾病,他並無定論。

在佛洛依德之後,許多精神分析臨床工作者嘗試改變同性性傾向的「矯正治療」。行為治療學派則相信可以透過行為治療,將同性戀者重塑成異性戀者。

這些主張治療同性戀的人士,一九九三年於美國組成同性戀研究與治療全國協會,並與一些基督教團體結合,如「走出埃及」組織,宣傳矯正成功案例。

但這些報告都有嚴重瑕疵。許多人接受治療後非但沒有擺脫同性戀,反而造成嚴重的憂鬱症、性無能或自殺。因此美國精神醫學會、美國心理學會、美國精神分析學會都公開反對這種治療。

後來,「走出埃及」全球聯盟的創辦人及早期領導人在二○○七年正式道歉,並呼籲現任領導人不要再執迷不悟。

美國精神醫學會一九七三年已正式宣布,同性戀不再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命名系統之內。世界衛生組織一九九二年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也刪除了同性戀這個診斷項目。

同性戀不應該被視為精神疾病。任何嘗試改變性傾向的醫療方法,都未證實有效,且經常有害。目前西方精神醫學的關注,已從「同性戀是不是精神疾病」轉移到「同性戀者的痛苦、壓力及精神健康」。有不少研究指出,同性戀者與雙性戀者比異性戀者更常有焦慮、憂鬱、自殺等問題。但這些問題,究竟是與性傾向本身,還是與同性戀個體所承受的心理社會壓力有關,尚無定論。

最近美國加州正進行立法,禁止對十八歲以下實施所謂的「矯正治療」。歐巴馬也首次公開支持同志婚姻。這樣的人道趨勢應會慢慢成為普世價值。但台灣如何解決汙名化及歧視問題,還有一段路要走。

【2012/08/2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