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家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家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今晚是平安夜,基督徒,你會在哪裡?

原文連結:平安夜,基督徒,你會在哪裡?


※ 作者:Joshephine Hsu

今天,是平安夜,很多教會張燈結綵,慶祝著。但,在很久很久以前,聖誕節曾是一個屬於難民的節日,是一個底層勞工家庭在逃難中,窮到只能睡在馬槽的故事。那晚產子的,是一個未婚懷孕的少女,跟著一個跟她不太熟,但後來願意養大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的男人。

當然,後來的歷史考證讓我們知道,12/25不可能是耶穌的生日,那只是帝國平定民心、收編宗教的統治手法。教會雖然順著政權「不小心」把日期搞錯了,也 順便從地下組織扶正成了國教,但新約聖經的開頭還是記載了這樣一個血腥慘案:羅馬派駐猶太地區的希律王,在聽說一個嬰孩的預言後,派人把境內兩歲以下的男 孩都殺光了。

是,這情節真有點像哈利波特的開頭。風頭過後,耶穌和他的麻瓜生母馬利亞、養父約瑟遷往一個叫拿撒勒的小城,在那裡長大成人。護家盟應該要合理懷疑約瑟不 愛耶穌甚至虐待過他才對,不過根據記載,耶穌的童年比哈利好很多,他繼承父業,弟妹們也敬重他,基本上算是一家和樂啦,直到三十歲他不知哪根筋不對跑去傳道為止。

在母腹中就經驗到流亡的耶穌,特別在意人們是否善待弱小和有缺乏者。他平常可不是在富麗堂皇的大教會裡坐著傳道,反而都跟流浪漢、性工作者、孤兒寡婦在一 起,總之呢,社會認為誰髒誰不好,耶穌就往哪裡去,還跟他們吃吃喝喝、談笑風聲,男男女女一起四處旅行傳道(唉額,信望盟出來說幾句話啦,這樣不怕亂倫雜 交嗎)。

富可敵國的企業家跑來找他求助,其實,他只要講兩句好話,一大幫子門徒的傳道生涯就不愁吃穿了,結果他超不識相的說「財主要進神的國,比駱駝穿過針的眼還 難」。連我們的總統候選人都恭恭敬敬的去面試,都不敢這樣對工商團體阿!這傢伙的白目還沒止境的,他在聖殿翻桌叫罵,揭穿某些黑心廠商如何詐騙百姓、連窮 人寡婦都不放過的惡行。是說,擋人財路者下場都不會太好,何況掀桌子這可是暴民的行為阿!上帝子民怎麼可以這麼不文明咧?這麼早就搞階級鬥爭,帝國跟資本 家不聯合收拾你才怪。

傳了三年半的「福音」後,耶穌被抓起來,當成叛亂份子處死,不爽他很久的猶太人大義滅親、帝國依法行政,還有耶穌自己的口供,絕無冤案錯判。誰敢質疑司法制度?誰敢反對人民授權給國家的合法暴力?

不,我沒打算掃興的談死刑,我想談的是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竟然在懷裡擁著一個他特別偏愛的男性門徒,那親暱到連Sherlock跟John或一票瑯 琊綁眾男優們都得甘拜下風了。而且阿,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耶穌還把母親託給這位門徒照顧耶,他指著這位男士對馬利亞說:「看,妳的兒子」。以上都是聖經 原文喔,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我們這些異性戀會在婚姻裡交換的誓約呢!若不是誓約,就表示耶穌是個想提倡多元成家、道德淪喪的壞人!你看,現在後世的教會要公 投反對你了吧!

喔,我沒有暗示耶穌是同性戀喔,沒有足夠證據前不要亂說話比較好;而且說不定人家是雙阿,也說不定他是史上第一個嘗試平等實踐非單偶制伴侶關係的先鋒呢, 畢竟,三十歲的猶太男子沒有結婚生子是不太可能的事。若耶穌有妻子,她怎麼看待耶穌跟門徒們的關係呢?她又怎麼看待耶穌所傳的道呢?阿離題了,我只是想 說,約翰福音這段如此有腐味的描述竟神奇的被原原本本保留下來了,白紙黑字寫在聖經裡,只是那些宣稱絕對遵從聖經的人們,很樂意無視這些細節,卻繼續抓著 某些根本是翻譯錯誤的名詞跟去脈絡的經文跳針跳針。(喔這只能另外看懶人包:https://goo.gl/ALQkVx

耶穌留下的誡命,總歸來說只有一條:「愛人如己」,這可不是現代基督徒那種「神愛你,但你要改變性傾向」,而是你希望過怎樣的生活、你希望擁有什麼樣的尊 嚴,請設法讓每一個人都擁有。愛人如己,是關於如何實踐一個平等、公義的國度,對那個時代的人而言,那是否定帝國統治基礎的政治行動、是挑戰所有既得利益 者的革命宣言。他上十字架為的從來不只是個人意義的救贖,而是以一個愛的行動讓人們看見結構之惡,那才是終極的救贖。

這是我所認識的耶穌、我所認識的聖誕節。在信望盟高興的慶賀守護家庭的公投連署第一階段門檻過關之際,我仍願意說自己是一個基督徒,因為我的耶穌說的是:「來,跟從我,愛人如己,扶助弱小、餵養窮人、善待孤兒寡婦、與困苦人同在、不要在地上累積財富」。

他是十字架上的政治犯、良心犯,是一個護家盟、信望盟從來就沒有了解過的「敵人」。是的,主流基督教真正的威脅哪裡是什麼家庭崩解、同性戀、女性主義跟性解放?是耶穌,是耶穌阿!是那四本記載了他的言行,而被教會一項一項遺忘、違背的福音書。

今晚,是平安夜,你會在溫暖的教會裡?還是在街上尋找祂的身影?

今晚,基督徒,你會在哪裡?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井邊相遇 -- 約翰福音第四章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井邊相遇 -- 約翰福音第四章


我們終於來到了「井邊」。耶穌從猶大地區要回到加利利,路過撒瑪利亞。在這裡,與一位來井邊取水的婦人有了一段非常有意思,也常被誤解的談話。

被誤解的原因,是戴上「父權主義」的眼鏡在觀看。在父權主義的眼光下,一位撒瑪利亞的婦女,根本不可能與耶穌平起平坐地聊起「形而上」的事。但這看似日常生活的場域裡,確實因為兩人的對遇,而談及許多「超越界限」,「超凡入聖」的事。

上帝的啓示無處不在,與基督的對遇可以發生在生活裡的每個層面。一位被猶太人看輕的撒瑪利亞婦女,所領悟的,不會比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尼哥德慕少。






ㄧ、耶穌是怎樣來到這口井邊的?4:1-6
在猶大地區的宣教與洗禮進行得熱烈,已經引起猶太人當中敬虔的法利賽派的注意,耶穌要回加利利,也許是避一下風頭,也許是減低正面衝突的機會。
回加利利的路,會經過撒馬利亞。他們一行人經過「敘加」這個城市,這裡有古井,被稱為是雅各的井。
撒馬利亞人被猶太人看輕,視為血統不純粹,在被擄與流亡的日子裡與其他民族相混了。但他們仍自認是雅各的後代,崇拜耶和華上帝。只是他們並不以耶路撒冷為信仰中心,自己還有別的聖地(比耶路撒冷更古老的「示劍」。)

二、肉體的口渴與心靈的口渴 4:7-15
正中午,井邊有一位婦人出來打水。耶穌向她要水喝,開啓了談話。
這個「正中午」的時間很奇妙。戴著父權主義的眼鏡來看這段經文,很容易去想像這個女人可能會因為她一再換丈夫,現在又與人同居的身份,被社會唾棄,而需要趁中午井邊人少的時候出來取水。真的是這樣嗎?(下面再詳細討論)

這裡我們也可以這樣看:這個「正午」的相遇,和尼哥德慕趁著黑夜來訪,是個對比。

從經文看來,這個婦人又機敏又有知識,也很懂得保護自己。她首先提出「猶太男人」對一個「撒瑪利亞女人」討水喝,並不符合當時的社會規範。
但是這個猶太男人(耶穌)說,他自己是擁有活水的人。反而是她應該向他討水。
婦人說:這是我們祖先雅各留下的井,餵養了好幾十代的人們,你比雅各更偉大嗎?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嗎?
耶穌以我們常常背誦的經文回答她:「人喝了這水,還會再渴。人若喝了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這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這位婦人的反應是:她渴慕這喝了就不再渴的水。

她還停在肉體的層次,希望可以不再勞苦地取水,還是已經懂得耶穌所說的水,是在心靈的層次?




三、關於丈夫的話題與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  4:16-30

耶穌要這位婦人去叫「丈夫」來一起領受這「活水」。但是她說,她沒有丈夫。
在這裡,這位婦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生涯被展現出來了。

父權主義的解經者喜歡在這裡看到一位「敗德」的,性饑渴的,聲明狼藉的婦人。
但是,比較貼近那個時代的情況的,是她所嫁的人都很快地死了,不管是因為戰爭還是疾病。甚至有可能她得遵從「利未拉特」婚俗,就是哥哥去世,弟弟得娶寡嫂的舊規矩。因此她一共嫁了五次。
不管是「敗德的女人」,還是「掃把星」,她的婚姻問題確實是會把生命力都耗盡的。在井邊與耶穌相遇的時候,她可能有一起生活的伴侶,但已經沒有傳統婚姻的名份。

耶穌把她的狀況說了出來。她也沒有惱怒,反而說耶穌是先知。
然後,換她提出看似不相干,卻很重要的問題:哪裡才是真正的聖地?哪一套宗教規則才是正確的?

其實這個問題,和她的生命一定是非常相關的。
耶穌回答她,在哪裡都不是最要緊的,上帝並不受空間拘限。重要的,是要以心靈誠實敬拜上帝。

於是她得到解放,得到自由,成為一個宣講者。泉源從她湧出。

討論:

1. 她並不是一個「敗德的女人」,但是她現階段的生活方式,可能不是一般社會視為美滿的生活,所以被邊緣化了。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裡,一樣很容易把一些過著不尋 常生活的女性擠到社會邊緣去。喪偶、失婚、離婚、甚至選擇單身,就可以把一個女性逼到社會邊緣。在教會的團體裡,更是這樣。
渴望被愛、被瞭解,渴望肉體與心靈的生命都能得到豐富的滋養,原本是人最基本的慾望,但是一旦被視為邊緣者,往往就被剝奪了這最基本的人權。

2. 在我們當中,在陌生的文化中耗盡體力為我們看顧老人的外籍看護,流落街頭的遊民,性工作者等等,也在問著:我要怎樣得到那永遠不再渴的泉水?我要遵行哪一套宗教守則或社會規範,你們才願意把我們當人看?你們願意瞭解我們的信念?我們的儀式?我們視為神聖的東西嗎?
耶穌說:上帝是個靈。意思是說祂無所不在,不受一定的儀式與規範限制。要與祂「相親相愛」,就是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祂。
心靈和誠實,是每個人都有的。不管何種民族、怎樣的社會地位、怎樣的靈性養成經驗,所有的人都有一顆心,跟真誠面對自己的可能性。
耶穌要我們去開發這樣的可能性,而不是要我們去跟隨一套僵化的體系。

3. 在LGBT團體追尋婚姻權的時候,也提供我們新的眼光來觀看:當這位撒瑪利亞婦人回答說:「我沒有丈夫。」並得到耶穌肯定的時候,她很可能是生活在一個女 性的關係裡,有一位支持她,與她同行,卻不被社會視為「丈夫」的伴侶。耶穌沒有看輕這樣的關係,祂只是平靜而真實地說出這位女性所走過的,可能很艱苦的婚 姻之路。
當這位婦女得到「活水」,她當然就是要和現在的伴侶分享。耶穌也要這位伴侶一起來,享受這生命的泉源。
就像我們在LGBT團體中看到很多這樣美好的關係,就像我們團契裡的姊妹,就是因為碰見她的伴,而成為基督徒,一起熱心地讀經求道。從這段經文看來,耶穌對這樣的關係,有非常棒的教導:「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





四、不再饑渴的撒瑪利亞人 (四: 31-45)

1. 與撒瑪利亞婦人的「談道」,不但讓這位婦女得到心靈的滋潤,得到力量去宣揚,耶穌自己也覺得飽足而喜悅。
(分享上帝對人的「美意」,與人對談,是彼此培力,而不是一味付出而已。)

2.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要享受他們所勞苦的。」
文化運動、社會運動與政治運動裡,都很在意自己的勞苦「被別人收割了!」但是這種「這群人勞苦,另一群人收割」的情況是常見的。教會的成長也常常是這樣。
耶穌要跟隨祂的人意識到:我們所收割的,並不是我們所辛苦栽種的。有太多人在我們前面努力,並且是上帝讓它成長,不是我們的能力讓它成長。

有哪些人勞苦過?
            a. 最近的一位,就是在井邊與耶穌相遇的婦人。
            b. 在撒瑪利亞地區,顯然已經有許多人是盼望著上帝國、期待基督的。有不少人宣揚過上帝國的信息。他們的努力,讓人心已經預備好了。

這是「在計劃之外」的「收割」。門徒也許會覺得在撒瑪利亞宣揚福音的時機還沒有成熟,但是因為井邊的婦人的出現,這個時機竟然就已經在眼前!他們一行人在撒瑪利亞住了兩天。許多人「親眼看見」耶穌,體會到他就是他們所期盼的基督。

加利利人本來不大理睬耶穌,但是祂從耶路撒冷回來,名聲就不大一樣了。如今有許多人接待祂。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在約翰福音裡,耶穌在加利利與耶路撒冷之間來來回回地走著,在「路上」發生許多事。


五、迦拿--迦百農的奇妙醫治故事(耶穌所行第二個神蹟)四:46-54


耶穌又到了迦拿。遇見一位大臣。

迦百農是羅馬帝國軍隊駐防的地方,有一個希律王底下的大臣的兒子住在那裡,生病快要死了。大臣來求耶穌醫治他的兒子。
耶穌不用自己去迦百農,只是與這個大臣談話,這個「兒子」就已經好起來了。
這是一個「使人信耶穌就是基督」的神蹟。

這個大臣與耶穌的對話很有意思:
「我的兒子快要死了,求祢醫治。」
「若不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
「求祢趁我的孩子沒有死之前,到那裡去吧!」
「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

迦拿水變酒的神蹟,和這個醫治的神蹟裡,耶穌都有祂的「時間」,都顯出很從容的樣子。
他自己並不勞碌奔跑,也沒有任何特別的「儀式」。沒有呼喚眾人注意,沒有一絲一毫的「表演」特質。
認得出他所行的是「神蹟」的人,就會信。一切都在日常生活中靜靜的發生。和現在的醫治特會大異其趣。

處女之泉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處女之泉






兩個禮拜前,「南方井邊查經班」讀著撒馬利亞婦人的裡面有「基督話語的泉源」,一位朋友提起柏格曼的《處女之泉》裡結束的一幕:
在被殺害的女孩倒臥的地方,泉水汨汨地湧出來。上帝用清潔的、充滿生機的水流,默默地回答許多痛苦的問題。

上個禮拜把片子找出來再看一次,再次被那了不起的影像感動了。

故事很簡單:騎士家的女兒由女僕陪著,騎著馬穿越荒地,要去教堂奉獻蠟燭。在路上,單純的女兒高高興興地停下來,與三個孤兒一起野餐。沒想到他們姦殺了她,搶奪了她漂亮的衣服,把她丟在野地裡。
三個強盜殺人者帶著搶來的東西,到騎士的農莊投宿,求售,因此曝露了惡行。騎士潔淨自己,帶著刀,將三個年輕人殺掉,為他的女兒復仇。

三個年輕人被殺,並不能解決如潮的痛苦。所有相關的人都還在難過地自責:陪伴的女僕承認自己對女兒滿心嫉妒,所以看到她受到暴力對待時,她沒有挺身相救。母親自責說:「她曾是我最愛的寶貝,但是她長大以後,和父親比較親近,疏遠了我,我因此恨她。」
他們找到了女孩的屍體,僅剩一件凌亂的單衣,臉上被撒了沙子。

「上帝,這一切都在你的眼裡,你看著她被殺,你看見我的復仇,你允許這一切發生!」騎士跪倒在沙地,憤怒地向上帝呼喊。

她們把女孩的身體移開時,水泉冒了出來,起先只是小小的水流,很快地,已經形成水窪,水繼續咕嚕咕嚕地流出來,每個人都可以用手掬起水來,清潔自己,飲下清新的水。
母親可以用這水清潔她受苦的孩子的身軀。

一個暴力與死亡的地點,就要轉化為聖境。
就在這裡,騎士允諾,要親自用他的雙手,建起一個石造的教堂。

我們住在天天都有暴力和傷害發生的世界,我們看到許多無辜者的死亡,聽到嚷著要報復的聲音。
但願有清新湧流的泉源,在我們當中,洗去所有的憤怒與自責,餵養所以饑渴的心。

耶穌的母親與第一件神蹟(約翰福音2,1-12)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耶穌的母親與第一件神蹟(約翰福音2,1-12)


 在約翰福音裡沒有記載基督降生的故事, 也沒有家譜,只描繪了「道成肉身」的奇妙意境,強調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本身是萬物之源。但是,「耶穌的母親」在這本充滿象徵的福音書當中,仍有她獨特的 地位。約翰福音不強調馬利亞以「童貞女」之身成為「救世主的生母」的角色,而是強調她作為一個「母親」對成年的耶穌的信賴,以及她對初代教會的意義。她是 耶穌的追隨者。

約翰福音中關於「耶穌的母親」的描述主要有兩處:在加利利的迦拿,她參與並促成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在各各他的十字架旁,我們再一次遇見她,在一群追隨耶穌的婦女當中(約19:25),在受難的時刻陪伴耶穌。她的登場在約翰福音中雖稀少,卻都在重要時刻。

在十字架上受苦痛而瀕臨死亡的耶穌還在人群中看見他的母親,並對她說話,將她交託給「祂所愛的那位門徒」(19:26)。我們可以把「祂所愛的那位門徒」了解成是一個教會或是一群基督徒,他們在基督已經不在世間行走的時代,繼續努力活出福音的見證,「祂所愛的那位門徒」把她接到自己家裏去(19:27),並把她當成自己的母親。這個行動意義是:她在這一群初代基督徒當中,在耶穌所愛的人群中,繼續扮演著「母親」的角色

這位「母親」是初代教會的「寶」,是力量的傳遞者,在她的身上凝聚著對基督的記憶,由這個記憶出發,她繼續在信仰裡生養﹑培育。

母親在場

約翰福音第二章,迦拿婚宴上的奇蹟就是這樣一個關於基督的記憶。我們可以由這段經文來看,耶穌的母親怎樣參與祂的傳道事工:

耶穌和他的母親相遇在迦拿的婚宴上。約翰福音的敘述方式很值得 我們注意:首先,我們讀到說,這個婚宴是在耶穌由伯大尼回到加利利之後的「第三日」舉行的。在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呢?在這之前,施洗者約翰在約旦河邊見證 說,耶穌就是真光,是神的羔羊,是將要用聖靈給人施洗的,是神的兒子。因為約翰的見證,開始有人追隨耶穌,並輾轉相告,這一大段記載,結束在一句耶穌對祂 的門徒拿但業所講的一句話: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1:51)這是一個充滿希望而令人興奮的應許,令人想起雅各在伯特利所見天梯。而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基督本身,要成為天梯。

講過這一句話的第三日,有讓我們感受到「天開了」的事就要發生。
這事發生在遠離耶路撒冷宗教權勢中心的地方,在偏遠的加利利,發生在一個日常生活時常可見的場合— 一個婚宴。有兩人要開始一個新的生命階段,有兩個家庭﹑兩群朋友要彼此融合。聚集在婚宴上賀客,在歡宴中彼此對話﹑彼此認識,他們在調整彼此的親疏關係,一起興奮地向舊的生命階段告別,一起祝福人生新階段的開始。

   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個婚宴。
我們讀到關於這個婚宴的第二句是:「耶穌的母親在那裡。」耶穌 的母親在場,她在一個日常﹑卻很令人興奮的場合,處於一群彼此關聯﹑心中帶著對新生命希望的人當中。顯然地,她屬於他們,是他們當中的一員。也許那一對新 人是她從小看到大的親戚鄰舍的孩子,也許她正與他們分享她的生活智慧。
耶穌和祂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主角登場了,但我們還看不出,在這樣平凡的吃喝宴樂中,有什麼奇蹟會發生,讓人看到「天開了」,感受到神的大力量。
到此我們只知道:祂的母親在場。

母親的催促與信任

    宴會進行到一半,沒有酒了。這是什麼意思呢?詩篇中說「酒能悅人心」(104:15)。酒,在這裡象徵著一股使人歡悅的力量。

我們都有過經驗,就是在一個歡喜的場合,忽然起了紛爭﹑有了傷害,或是痛苦與悲傷的記憶突然浮現,於是,歡悅的力量突然枯竭,一個喜洋洋樂融融的家庭﹑團體,因為失去歡悅的力量,分裂成許多孤寂的個體,不再有團契的感覺。
耶穌的母親警覺到,在這一群人當中,歡悅的力量正在消逝﹑枯乾,就像許多敏銳的,「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媽媽們一樣。有意思的是,她沒有任這個情勢繼續發展,或覺得跟自己沒關係無所謂,而是馬上帶著無限期待跑去告訴她的兒子說:「他們沒有酒了。」(2:3b)她信任她的兒子,深知祂不至於眼睜睜看著這樣一個「希望的團契」變得枯竭疲憊。
「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到。」(2:4)耶穌的回答讓我們不禁想要為這位母親打抱不平。但是她自己卻一點兒也不介意,把這樣的回答當成應許,快樂地吩咐起負責婚宴的人,當照著耶穌所說的來行。當祂的時候到來,人們開始聽祂的命令行動。

耶穌的吩咐,一點兒也不困難達成:把水倒滿石缸,再舀出來。很日常的動作,奇蹟卻在日常的動作中完成—潔淨用的冷冽清水變成香醇好酒。祂將使人合睦的歡悅力量賜給人,而且豐盛而有餘。

     母親的同在與代求
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件神蹟,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祂的榮耀來。」(2:11)
按照約翰福音的記載,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追隨祂的人第一次經驗到「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
祂的母親在這個神蹟中在場,而且還扮演了一個神蹟的催促者的角色。這個神蹟在歡宴的人當中出現,讓即將枯竭的歡悅力量再次出現。耶穌的母親屬於這一群歡宴的人,警覺地看出他們的需要,為他們代求,以信心和耐心等待她的「第一個神蹟」。
因為她曾參與了這個「歡悅力量再現」的神蹟,當她的兒子離開,祂的追隨者只能靠追憶與故事來堅定信心時,她成為祂的追隨者的母親。

我想起好些經驗到喪子之慟的母親們,把過去與孩子同在的歡悅與痛苦記憶藏在心裡,由那裏汲取力量,自己成了眾人的祝福。讚美這些母親!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施洗者約翰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施洗者約翰》

圖: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傳統正統教會圖像

在那個時代,遇見耶穌之前,人們先認識的是「施洗者約翰」。
像一個希伯來先知一樣,他傳揚著「悔改」的信息。他呼籲:上帝國就要來臨了,回轉到上帝的路,才能逃避將來的憤怒。他也開始一種儀式,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基督教,就是「洗禮」。
約翰的洗禮,是潔淨自己,迎接生命新方向的洗禮。也許有著詩篇51篇的精神:
「求祢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並潔除我的罪。」(詩篇51:2
「上帝啊!求祢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堅定)的靈。」(詩篇51:10


圖:在曠野中的施洗者約翰,Hieronymus Bosch

四本福音書都提到這位耶穌的「先驅者」,約翰宣揚著,彌賽亞就要來臨了,他把自己定義為「曠野裡呼喊的聲音」,「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道路的人」,他不以彌賽亞自居。
圖:在曠野裡的施洗者約翰, Caravaggio


他住在曠野裡,像一個從這個世界引退去苦修的宗教人,他的生活樸素單純,「穿著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馬可福音一章6節)這種造型,和耶路撒冷的祭司是很大的對比。祭司穿的是細麻布的以弗得(袍子),吃著細麵餅和各樣牲祭。

路加福音還有施洗約翰的誕生故事,特別寫出施洗約翰和耶穌在各自母親的胎腹裡的「相遇」。(路加福音一章44節)。這一幕,成為許多畫家喜歡描寫的圖像。(我也有畫過。)路加福音的觀點,顯然著重在施洗約翰和耶穌的連結。在聖靈的引導下,兩個人的生命從一開始就相關連。



兩幅達文西的作品:
上:巖窋終的聖母(基督聖嬰與施洗者約翰)
下:施洗者約翰



在《約翰福音》裡,施洗約翰非常確定:耶穌就是他所宣揚的彌賽亞。不過,在《馬太福音》裡面,我們看到在監獄裡的約翰需要詢問耶穌的作為,「再確定」祂是否就是那一位。(馬太福音十章2-6節)


追隨約翰,並接受他的洗禮的人應該不少。四本福音書也都提到耶穌在約旦河接受約翰的洗禮。耶穌接受洗禮之際,聖靈如鴿降臨在祂身上。只是,《約翰福音》當中的描述,看不大出耶穌是否有接受約翰的洗禮,只說耶穌「到約翰那裡去」,約翰「見證」聖靈臨到耶穌。看起來,在《約翰福音》當中的施洗者約翰,與其說是替耶穌洗禮的人,還不如說是耶穌接受「靈洗」的見證者。

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現代作品,Davezelenka)

《約翰福音》裡,施洗約翰作為一個「見證者」的角色是非常明顯的。他主要的「見證」,就是證明耶穌是上帝之子。在第三章,他的門徒來報告說,曾和他們在一起的耶穌,現在有自己的門徒(有些本來還是約翰的門徒),他們也都在為人施洗。施洗者約翰說了有名的句子:「祂必興旺,我必衰微。」他為耶穌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喜樂,認為這是上帝對這個世界的計畫終於要完成了的表徵。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Matthias Grünewald

神學人通常都會被教導,要以施洗者約翰為楷模,特別是約翰福音當中所描寫的施洗者約翰,一生都只為了在眾人面前「見證耶穌基督」。
在許多藝術作品裡,也都會看到施洗者約翰伸出他的手指,指向基督,不管他是個不滿兩歲的小童,還是滿面鬍鬚的成年人。


施洗者約翰之死


在《共觀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福音)裡,我們會讀到約翰的言語嚴厲,特別是對當時被羅馬帝國「分封」的希律王,他勇敢地加以批評,以至於被關在監獄裡,後來,又被殺害了。依照《馬可福音》的記載,希律娶了自己的嫂嫂希羅底,被施洗者約翰批評,就找機會把他關了起來,但找不到合理的罪名好殺他。有一天,希律大宴賓客(軍方的人和地方領袖),希羅底的女兒(在傳說中有個名字叫莎樂美)進來跳舞,希律被迷得願意把一半江山給這位年輕的女孩,她卻要求要「施洗約翰的頭」,還要放在盤子裡給她。
於是,施洗者約翰被砍了頭,死去的頭顱還被陳列在盤裡。

                            施洗約翰的之死 Lucas Cranach Jr. 


這是一個戲劇性張力很大的政治謀殺故事。在當時一定是個大醜聞。這個故事也預表了耶穌的受難,那種沒有致死的罪名可控告,卻要用權力硬幹,然後又互推責任,洗手表明無辜,擺出無奈姿態的情況,會再上演的。

                             圖:施洗約翰的頭。Francesco del Cairo

假如聖經人物有臉書--約伯之妻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假如聖經人物有臉書--約伯之妻》


約伯之妻

基本資料
名字:被隱姓埋名了,只能簡稱「約伯之妻」。
性別:女
配偶:約伯
感情狀況:一言難盡
居住地:烏斯
職業:妻子,母親。
專長:當妻子,當母親,生小孩(前後共20個),一面碎碎念一面照顧陪伴失去一切又生病著的丈夫。
活動動態:
建立了:「聲援約伯無罪受苦,都是上帝不好」的活動。
活動說明:約伯失去一切,都沒有抱怨半句話,現在居然還全身長瘡,痛苦不堪。這是什麼天理?
來城邊垃圾堆那裡看看刮著自己的膿瘡的約伯,他以前是全城最受敬重的人。
活動方式:棄掉上帝,死了算了。



近況:
孩子們都死去了,我生產的,不過是風嗎?
0人按讚
讚,回應,分享


夏娃:我的第一胎更慘,該隱殺了亞伯。妳的孩子至少是死於意外,沒有人手上沾著兄弟姊妹的血。

利斯巴:我的孩子和他的兄弟們因為改朝換代被殺,還被曝屍荒野。上帝所主宰的歷史也夠殘酷的。


近況:
我們淪為乞丐,約伯又病得一塌糊塗。
我們當初一起準備攜手開創的人生,怎麼會走到這樣的地步?
失去一切,我還可以撐住,可是,看到身邊的人受這樣的苦,還硬撐著,堅信上帝有他自己的義,也堅信自己沒有錯。真令我難過啊!

0人按讚
讚,回應,分享

以賽亞: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耶和華隔絕。
耶利米:祂為困苦窮乏人伸冤。
活動動態:
以利亞,約拿,天使加百列和天使米迦勒與其他72人加入你的活動:「聲援約伯無罪受苦,都是上帝不好」。


交友狀態:你剛把「全能者El Shaddai」從「摯友」變更為「點頭之交」。
近況:
被罵是愚頑的婦人了。 這硬頸項的約伯!
沒錯,恁祖嬤的話就是婦人之言!那些男性朋友的話就是可以就事論事討論的...
155人按讚
讚,回應,分享





夏娃:
我的話,亞當倒是肯聽的。結果後來所有的事都怪到我身上了。
約伯之妻:
人變得多嘴愛辯論,應該也是「人類墮落」的結果了。
米該雅:
身為男人,我得說,我的話也一樣沒有人肯聽。
耶利米:
我講的話也沒有人要聽。不過,我沒有叫人要棄絕上帝,死了算了。我只是叫大家不要掙扎,也不要有虛幻的願景,我們的國家是一定會被滅掉的,人民是一定會變成奴隸的。
約伯之妻:
先知們,你們扯遠了。不過,聽起來還挺受用的。

近況:
忍不住偷笑!談了那麼久,約伯都沒有低頭。還真的是條漢子!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辯護者)活著!」
對啊!我們上法庭才不會輸呢!真理的辯護者在我們這一邊。
不過,可以拜託不要再一直流膿好嗎?衣服都長蟲了,我還要到井邊去替他汲水,來洗這可憐的身軀。
他還說要用這樣的身軀見上帝呢!

420人按讚

讚,回應,分享:

耶利米:
加油!我挺妳們!

約拿:
如果祂敢讓我這麼苦,我就給祂臉色看!

利百加:
有時可能要用一點計謀,我是說在法庭上。

加百列:
我在這個法庭待過,控告者撒旦的口才真的太好了!連主審官都被引誘著去賭一把看看,要看看到底義者是否能堅持到底?
我們雖然看不過去,還是得安靜站在旁邊服事。
不過,你們的辯護者真的活著!不要放棄。

近況:
有點得意。上帝現身了,親自來回答了。
祂還責備那三個長舌男,卻沒有對我的「愚婦之見」說半句話。
顯然祂也知道,對約伯做出這樣過分的試煉,人家不棄絕祂,不放棄生命,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670
人按讚

讚,回應,分享


近況:
上帝說要把約伯失去的都補回來。
可是那些失去的心肝寶貝是難以替代的。
看起來,得回去過一再懷孕生產日子了!
啊!我真懷念在爐灰裡共同奮鬥,與上帝角力的時光。

679人按讚
讚,回應,分享
加百列:我給您送個獎牌,寫:「重生之母」。

約伯之妻:還立節婦祠咧?不用了!

我是想,如果上帝應許約伯那麼多孩子,可不一定都要從我的肚子出生啊!

雅各的十二個孩子不就是由四位女士拼命生的成果嗎?
不過,我拿我們家約伯的「義人痞」實在沒辦法!唉!

夏娃:加百列,我的「眾生之母」的獎牌呢?

加百列:被奧古斯丁拆掉燒燬了。

解放與轉化的詮釋舞步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解放與轉化的詮釋舞步》

(根據 Elisabeth Schuessler-Fiorenza A Critical Feminist Hermeneutics of Liberation 發展出來的讀經法)


第一步:Hermeneutics of Domination and Social Location
故事與分析
從自己的故事開始
—通過對整個壓迫系統的解析,來反省個体的經驗。
讀者必須先在對社會結構的分析中,重新認識自己,帶著自己的故事「虛心地」、「飢渴慕義地」求問經文。

(進到第二步,或跳到第五步,重新整合自我與團體,重新建構信仰)

第二步:Hermeneutics of Suspicion
用懷疑來詮釋—以被壓迫者的生命經驗與與聖經文本對話時,有許多事情會令人「起疑心」。這疑心不是對真理的懷疑,而是想看透壓迫結構的表象,去趨近經文真理的必經之路。
這好比是用偵探的眼光,審慎地去用“疑心”(suspicion)來看經文是否有「為虎做倡」、「粉飾太平」、「虛矯」等等「嫌疑」。

偵探要問:
a. 這段經文是由誰傳講給誰聽?
b. 這段經文的原始功用可能是什麼?
c. 誰在這段經文中是主詞,誰只是被談論的對象?
d. 這經文對誰有利?
(進到第三步,或跳到第五步)

第三步: Critical Evaluation
暫時給經文一個定位,確立中心訊息。
在目前的生命經驗中與經文對話之後,尋找到可用來傳揚的中心訊息。

第四步:富創造力的想像—在確實掌握實境的情況下,運用想像力來重新定義人與上帝、人與人的新關係。
(再回到第一步,重新開始認識人與上帝的關係。)

第五步:Re-membering and Reconstruction重建自我與重建團體,重建信仰—用前面所累積的工夫,來重構教會傳統中的理念,用新的語詞、新的象徵符號、新的儀式,來表達新的觀念,取代傳統的觀念。(如:Ekklesia of Wo/menDiscipleship of Equal 

(第五步跳完,可以回到第一步,第二步與第三步,來檢驗這個新的觀念是否仍含有壓迫的元素是否能對宣揚生命的信息有幫助?
也可以繼續跳向下一步)

第六步:Hermeneutics of Transformative Action for Change解放與轉化的行動
— 
以行動將壓迫的系統加以解構,試著走出一條新路。

第七步: Hermeneutics of Experience詮釋經驗經驗變化的衝擊,學著描述這樣的經驗。
回到第一步。以反省過的「新我」再次來講故事、分析與探討。


舞步總整理與口訣:

我的故事 → (走出傳統,重新建造)

偵探辦案 →(走出傳統,重新建造)
確立核心
新的定義 (→ 再一次講述我的故事)
走出傳統,重新建造 (→ 講述故事,→ 偵探辦案,→ 確立核心)
以行動走出新路
檢討詮釋行動
回到第一步,重新再來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三個男人的故事

原文連結:三個男人的故事

◎Wesley Cheng

撒母耳記上十八:1~4,十九:1~3,二十:17
撒母耳記下一:26


  •  愛情,比生命更可貴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山多爾(Petőfi Sándor)(1823年—1849年)說過一句名言: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若 沒有考慮到這位詩人寫下這句話的背景與歷史脈絡,可能會真的以為,自由的價值高過生命與愛情本身。但若我們明白,這位匈牙利詩人是出生在一個強烈民族意 識,自己本身更是一位強烈主張匈牙利要從哈布斯堡王朝獨立建國的激進革命分子時,我們就不難理解,自由在他的心中要比愛情,比生命更重要,是有其時代的背 景因素。

縱然如此,我們也從這位偉大詩人的生命裡看見了,愛情,仍是比生命更重要,代價更高。

基督信仰怎麼看愛情?很少人正面去探討思索這個問題,特別是基督徒。

基 督教會受到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對於聖經的詮釋影響很大,對於愛情不只是避而不談,有意無意地閃躲,而且在詮釋聖經的時候,會無意識地把愛情自動過濾,或 是把愛情昇華到一種只是純粹的心靈層面感受。這與奧古斯丁個人的經歷與際遇有關,而他的個人經驗影響了後來的神學與對聖經的詮釋很大。

把愛情或情感在信仰中淡化,這其實非常可惜。因為基督信仰,特別是來自尤太宗教的傳統中,事實上,愛情是佔據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當尤太人在談論描繪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深厚處時,更是常常用人類世界中,最能夠表達深刻親密關係的情感,來傳達人與上帝之愛的不可分離。

例 如,《雅歌書》,就是以男女之間的歡愉情感,來比喻上帝與祂的子民關係就像愛情般濃烈的一本書卷。雖然讀的時候,常常讓我們臉紅心跳,但那正是創造者,以 愛創造我們的上帝與祂的子民最親密時刻的想像。上帝與祂所愛的子民,宛如一對熱戀的情侶,互相愛慕,而這樣的文字,聖經作者試著告訴我們,愛情的力量不容 小覷:

願你的心只向我敞開;
願你的手臂只擁抱我。
愛情跟死一樣堅強;
戀情跟陰間一樣牢固。 
它爆出火燄, 
像烈火一樣燃燒。 

水不能息滅愛情,
洪水也無法淹沒。 
若有人想用財富換取愛情,
他必定招來鄙視。(雅歌8:6-7)


聖經不是只用異性關係的戀情,來描述與表達人與上帝之間的愛,它同樣有同性之間的情感描繪與記載,來讚美上帝與人情感之間的緊密。例如在路得記中,我們看見二位女子之間感情深厚的互動,路得對拿娥美發自感情所做的告白,同樣令人感動:

「請不要叫我離開你。讓我跟你一起去吧!你到哪裏,我也到那裏;你住哪裏,我也住那裏;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死在哪裏,我也死在那裏,葬在那裏。除了死,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分離!」(路得記1:16-17)

路 得原本可以選擇「自由」,自由地過生活,但是她對那娥美的感情,讓她寧願放棄「自由」。路得並不是事先知道將來會遇到波阿斯,就算遇到波阿斯也不能確保從 此就一生幸福。但路得知道,選擇跟著拿娥美回到她的故鄉,前面的路絕對不好走,因為她是摩押人。但是情感的力量,讓路得寧願拋棄到手的自由,跨越可以想像 的困境。同性之間的愛,讓我們見證上帝對我們的愛,也是如此的堅強。

  • 掃羅,大衛,約拿單
希伯來聖經中的掃羅,他不只是以色列第一位國王,他與他的繼任者大衛,以及他的長子約拿單,這三名男子之間曾有著非常深刻的感情。

聖經告訴我們,約拿單深愛著大衛。

「掃羅跟大衛說完話以後,掃羅的兒子約拿單深深地被大衛所吸引;他愛大衛,像愛自己一樣。從那天起,掃羅留大衛在身邊,不讓他回家。約拿單因為非常愛大衛,像愛自己一樣,就立誓跟大衛結為生死之交。」(撒上18:1-3)

聖經不只告訴我們,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一看見大衛,就被大衛「深深地吸引」,在短短的3節經文中,還強調了2次「約拿單非常愛大衛」。

當掃羅忌妒大衛,想要殺掉他時,約拿單還冒著危險,背著父親,偷偷地告訴大衛這件事。

「約拿單很愛大衛,就去告訴他:「我父親想要殺你。明天清晨,你要藏在一個祕密的地方,留在那裏。我會到你藏匿的地方,在我父親身旁跟他談你的事。我有甚麼發現,一定告訴你。」(撒上19:1-3)


這裡,聖經又再一次強調「約拿單很愛大衛」。是的,我們不能等閒視之約拿單與大衛之間的感情,因為約拿單願意為大衛放棄生命(18:3),約拿單願意為大衛,放棄與父親掃羅的關係,甚至不惜冒著父親生氣的風險,也要保護他所愛的大衛。

或許我們會認為,那是不同的「愛」。


12世紀修道院院長艾爾雷德(Aelred of Rievaulx)在他的著作《屬靈友情禮讚》(Spiritual Friendship)中對約拿單與大衛之間的感情,給予高度的讚許:



「當友情把二人合而為一,正如緊密相連的東西不能分拆一般,友情本身也不能分裂。」(《屬靈友情禮讚》,48條)

「[約拿單]認為對抗父親,聽從朋友是恰當的,還建議大衛怎樣對付敵人,他將友情看得比王國重要。」(《屬靈友情禮讚》,92條)


感情讓人有勇氣去面對各種威脅與挑戰,甚至產生超乎想像的意志與力量。在感情當中,不再是分開的二人,而是一體。

有一首華語流行歌曲《我願意》,是流行音樂家黃國倫作曲,姚謙作詞的知名歌曲,1994年由歌手王菲主唱。根據基督徒作曲者黃國倫表示,創作此曲時,他是以上帝作為想像的對象。歌詞如下: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如影隨行
無聲又無息出沒在心底 轉眼吞沒我在寂寞裡
我無力抗拒特別是夜裡 想你到無法呼吸
恨不能立即朝你狂奔去 大聲的告訴你

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忘記我姓名
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懷裡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被放逐天際
只要你真心 拿愛與我回應 什麼都願意 什麼都願意 為你

我無力抗拒特別是夜裡 想你到無法呼吸
恨不能立即朝你狂奔去 大聲的告訴你

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忘記我姓名
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懷裡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被放逐天際
只要你真心 拿愛與我回應 什麼都願意 什麼都願意 為你


"我什麼都願意 什麼都願意 為你"
"我願意為你 忘記我姓名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懷裡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這樣纏綿深情的對話,我們同樣可以在聖經當中找到。當掃羅與約拿單紛紛死去時,大衛為他們兩位做了一首哀歌:


「掃羅和約拿單可敬可愛;
他們活著在一起,死了也不分開;...
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 我甚喜悅你! 你向我發的愛情奇妙非常, 過於婦女的愛情。 」(撒下1:23,26) 


大衛不只看自己與約拿單的這段感情是愛情,而且認為同性之間的愛情是與女性(異性)之間的感情不只是一樣,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在聖經的記載中,我們清楚看見,愛情力量的巨大,只有上帝可堪比擬。

或許我們該改寫那位匈牙裡詩人裴多菲‧山多爾(Petőfi Sándor)的名言成如下:

「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愛情故,兩者皆可拋。」

這裡的愛情,包括異性,也包括同性。

這並不是說《聖經》的時代贊成同性之間的愛情,但我們不能說《聖經》否定或是反對同性之間的親密情感。

透過路得與拿娥美,大衛與約拿單的故事,我們看見了一件事實:兩人之間有沒有愛存在,最重要的是看彼此為對方做了甚麼,而不是用他/她的身分、地位或性別來決定,兩個人之間到底有沒有愛存在。

過去白人不認為黑人(有色人種)與白人可以有真正的愛情,甚至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感情與婚姻,並以法律來限制有色人種與白色人種之間有婚姻的關係。

這是對上帝的愛信心不夠。

如果我們相信上帝就是愛(約翰一書4:16),那上帝的愛必定是豐富,甚至超過我們想像,我們應該讓上帝的愛,豐富我們的心靈與眼界。誠如保羅所說的:

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 正是眼睛沒有見過, 耳朵沒有聽過, 也從來沒有人想到的! (林前2:9)

妳/你若愛上帝,請打開你/妳的眼睛,你/妳的耳朵,你/妳將會聽到許多從來沒有人想到的生命故事與愛情故事,而這些故事,包括三個男人,掃羅,大衛與約拿單之間的愛,正是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

阿門。20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