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美國福音派聖經學者:聖經沒有譴責同性戀】


轉貼連結:(轉貼)【美國福音派聖經學者:聖經沒有譴責同性戀】
原始出處:美国福音派学者:圣经没有谴责同性恋(图)


  
   目前,美國超過30個州承認同志婚姻,而且越來越多的主流美國教會也為這些群體祈福。但約占美國成年人口 30% 的福音派教會成員們則認為,聖經明確譴責了同志。福音派信徒中的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群體紛紛出櫃,她/他們得到了一位著名福音派聖經學者的支持。這位 聖經學者說,對聖經的傳統解讀是錯誤的。
  
  這看起來像是典型的福音派教堂,但坐在長椅上的是同志禮拜者。
  
  這幕場景最近發生在美國華盛頓的 “ 首都基督教會 ” ( National City Christian Church )。
  
  教堂內舉行的是 “ 改革項目 ” 聚會。她/他們希望福音派教會全面接受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群體。
  
  馬修·瓦因斯( Matthew Vines )在把自己的出櫃視頻發表在 YouTube 之後得到了很多關注。他在視頻中說: “ 我是同志。生來如此,別無選擇。 ”
  
  在基督教聖經中,使徒保羅譴責男人之間的他所說的 “ 無恥 ” 的性行為。但是瓦因斯說,同志之間的愛情那個時代幾乎無人懂得。
  
  他說: “ 聖經的主旨是告訴我們婚姻就是承諾,就像神信守和我們的契約一樣,結婚的雙方都應信守彼此間的契約。與異性戀者一樣,同志也可以做到。 ”
  
  瓦因斯爭辯說,一個沒有達到目地而且引起這麼多苦難的教義是不正確的。但是批評者認為,這種說法只是在重新詮釋聖經,好為自己的性傾向辯解。
  
  其中一位批評人士是薩姆·奧伯裡( Sam Allberry ),他最近向美南浸信會(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的倫理和宗教自由委員發表講話。
  
  他說: “ 試圖重釋聖經讓它認同同志關係,這深深地違反了福音派教義。 ”
  
  福音派信徒基本按字面解讀聖經。但是福音派聖經學者大衛·古希( David Gushee )認為,聖經關於同志的段落被擴大得不成比例。
  
  古希說:  “ 聖經有31273節。可以稱之為支持傳統立場的實際上只有6段,可能最多也就是15節。 ”
  
  古希的立場是最近才改變的。這位研究猶太人被納粹屠殺歷史的專家說,對聖經的曲解引發了不止一次的他所說的 “ 非基督教 ” 行為。
  
  “ 我認為,只是讓基督徒承認說 ‘我們錯了 ’  ,這點仍然很難做到。我們之前在奴隷制、種族、婦女和一系列問題上都曾犯過錯。 ” 他說。
  
  古希認為,新教基督徒的應該要有自我改進的信念,而且他認為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群體只會提升這種精神交融。(文/索科洛夫斯基)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三個男人的故事

原文連結:三個男人的故事

◎Wesley Cheng

撒母耳記上十八:1~4,十九:1~3,二十:17
撒母耳記下一:26


  •  愛情,比生命更可貴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山多爾(Petőfi Sándor)(1823年—1849年)說過一句名言: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若 沒有考慮到這位詩人寫下這句話的背景與歷史脈絡,可能會真的以為,自由的價值高過生命與愛情本身。但若我們明白,這位匈牙利詩人是出生在一個強烈民族意 識,自己本身更是一位強烈主張匈牙利要從哈布斯堡王朝獨立建國的激進革命分子時,我們就不難理解,自由在他的心中要比愛情,比生命更重要,是有其時代的背 景因素。

縱然如此,我們也從這位偉大詩人的生命裡看見了,愛情,仍是比生命更重要,代價更高。

基督信仰怎麼看愛情?很少人正面去探討思索這個問題,特別是基督徒。

基 督教會受到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對於聖經的詮釋影響很大,對於愛情不只是避而不談,有意無意地閃躲,而且在詮釋聖經的時候,會無意識地把愛情自動過濾,或 是把愛情昇華到一種只是純粹的心靈層面感受。這與奧古斯丁個人的經歷與際遇有關,而他的個人經驗影響了後來的神學與對聖經的詮釋很大。

把愛情或情感在信仰中淡化,這其實非常可惜。因為基督信仰,特別是來自尤太宗教的傳統中,事實上,愛情是佔據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當尤太人在談論描繪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深厚處時,更是常常用人類世界中,最能夠表達深刻親密關係的情感,來傳達人與上帝之愛的不可分離。

例 如,《雅歌書》,就是以男女之間的歡愉情感,來比喻上帝與祂的子民關係就像愛情般濃烈的一本書卷。雖然讀的時候,常常讓我們臉紅心跳,但那正是創造者,以 愛創造我們的上帝與祂的子民最親密時刻的想像。上帝與祂所愛的子民,宛如一對熱戀的情侶,互相愛慕,而這樣的文字,聖經作者試著告訴我們,愛情的力量不容 小覷:

願你的心只向我敞開;
願你的手臂只擁抱我。
愛情跟死一樣堅強;
戀情跟陰間一樣牢固。 
它爆出火燄, 
像烈火一樣燃燒。 

水不能息滅愛情,
洪水也無法淹沒。 
若有人想用財富換取愛情,
他必定招來鄙視。(雅歌8:6-7)


聖經不是只用異性關係的戀情,來描述與表達人與上帝之間的愛,它同樣有同性之間的情感描繪與記載,來讚美上帝與人情感之間的緊密。例如在路得記中,我們看見二位女子之間感情深厚的互動,路得對拿娥美發自感情所做的告白,同樣令人感動:

「請不要叫我離開你。讓我跟你一起去吧!你到哪裏,我也到那裏;你住哪裏,我也住那裏;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死在哪裏,我也死在那裏,葬在那裏。除了死,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分離!」(路得記1:16-17)

路 得原本可以選擇「自由」,自由地過生活,但是她對那娥美的感情,讓她寧願放棄「自由」。路得並不是事先知道將來會遇到波阿斯,就算遇到波阿斯也不能確保從 此就一生幸福。但路得知道,選擇跟著拿娥美回到她的故鄉,前面的路絕對不好走,因為她是摩押人。但是情感的力量,讓路得寧願拋棄到手的自由,跨越可以想像 的困境。同性之間的愛,讓我們見證上帝對我們的愛,也是如此的堅強。

  • 掃羅,大衛,約拿單
希伯來聖經中的掃羅,他不只是以色列第一位國王,他與他的繼任者大衛,以及他的長子約拿單,這三名男子之間曾有著非常深刻的感情。

聖經告訴我們,約拿單深愛著大衛。

「掃羅跟大衛說完話以後,掃羅的兒子約拿單深深地被大衛所吸引;他愛大衛,像愛自己一樣。從那天起,掃羅留大衛在身邊,不讓他回家。約拿單因為非常愛大衛,像愛自己一樣,就立誓跟大衛結為生死之交。」(撒上18:1-3)

聖經不只告訴我們,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一看見大衛,就被大衛「深深地吸引」,在短短的3節經文中,還強調了2次「約拿單非常愛大衛」。

當掃羅忌妒大衛,想要殺掉他時,約拿單還冒著危險,背著父親,偷偷地告訴大衛這件事。

「約拿單很愛大衛,就去告訴他:「我父親想要殺你。明天清晨,你要藏在一個祕密的地方,留在那裏。我會到你藏匿的地方,在我父親身旁跟他談你的事。我有甚麼發現,一定告訴你。」(撒上19:1-3)


這裡,聖經又再一次強調「約拿單很愛大衛」。是的,我們不能等閒視之約拿單與大衛之間的感情,因為約拿單願意為大衛放棄生命(18:3),約拿單願意為大衛,放棄與父親掃羅的關係,甚至不惜冒著父親生氣的風險,也要保護他所愛的大衛。

或許我們會認為,那是不同的「愛」。


12世紀修道院院長艾爾雷德(Aelred of Rievaulx)在他的著作《屬靈友情禮讚》(Spiritual Friendship)中對約拿單與大衛之間的感情,給予高度的讚許:



「當友情把二人合而為一,正如緊密相連的東西不能分拆一般,友情本身也不能分裂。」(《屬靈友情禮讚》,48條)

「[約拿單]認為對抗父親,聽從朋友是恰當的,還建議大衛怎樣對付敵人,他將友情看得比王國重要。」(《屬靈友情禮讚》,92條)


感情讓人有勇氣去面對各種威脅與挑戰,甚至產生超乎想像的意志與力量。在感情當中,不再是分開的二人,而是一體。

有一首華語流行歌曲《我願意》,是流行音樂家黃國倫作曲,姚謙作詞的知名歌曲,1994年由歌手王菲主唱。根據基督徒作曲者黃國倫表示,創作此曲時,他是以上帝作為想像的對象。歌詞如下: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如影隨行
無聲又無息出沒在心底 轉眼吞沒我在寂寞裡
我無力抗拒特別是夜裡 想你到無法呼吸
恨不能立即朝你狂奔去 大聲的告訴你

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忘記我姓名
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懷裡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被放逐天際
只要你真心 拿愛與我回應 什麼都願意 什麼都願意 為你

我無力抗拒特別是夜裡 想你到無法呼吸
恨不能立即朝你狂奔去 大聲的告訴你

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忘記我姓名
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懷裡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我願意為你 被放逐天際
只要你真心 拿愛與我回應 什麼都願意 什麼都願意 為你


"我什麼都願意 什麼都願意 為你"
"我願意為你 忘記我姓名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懷裡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這樣纏綿深情的對話,我們同樣可以在聖經當中找到。當掃羅與約拿單紛紛死去時,大衛為他們兩位做了一首哀歌:


「掃羅和約拿單可敬可愛;
他們活著在一起,死了也不分開;...
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 我甚喜悅你! 你向我發的愛情奇妙非常, 過於婦女的愛情。 」(撒下1:23,26) 


大衛不只看自己與約拿單的這段感情是愛情,而且認為同性之間的愛情是與女性(異性)之間的感情不只是一樣,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在聖經的記載中,我們清楚看見,愛情力量的巨大,只有上帝可堪比擬。

或許我們該改寫那位匈牙裡詩人裴多菲‧山多爾(Petőfi Sándor)的名言成如下:

「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愛情故,兩者皆可拋。」

這裡的愛情,包括異性,也包括同性。

這並不是說《聖經》的時代贊成同性之間的愛情,但我們不能說《聖經》否定或是反對同性之間的親密情感。

透過路得與拿娥美,大衛與約拿單的故事,我們看見了一件事實:兩人之間有沒有愛存在,最重要的是看彼此為對方做了甚麼,而不是用他/她的身分、地位或性別來決定,兩個人之間到底有沒有愛存在。

過去白人不認為黑人(有色人種)與白人可以有真正的愛情,甚至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感情與婚姻,並以法律來限制有色人種與白色人種之間有婚姻的關係。

這是對上帝的愛信心不夠。

如果我們相信上帝就是愛(約翰一書4:16),那上帝的愛必定是豐富,甚至超過我們想像,我們應該讓上帝的愛,豐富我們的心靈與眼界。誠如保羅所說的:

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 正是眼睛沒有見過, 耳朵沒有聽過, 也從來沒有人想到的! (林前2:9)

妳/你若愛上帝,請打開你/妳的眼睛,你/妳的耳朵,你/妳將會聽到許多從來沒有人想到的生命故事與愛情故事,而這些故事,包括三個男人,掃羅,大衛與約拿單之間的愛,正是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

阿門。2014.11.9

二個女人的故事

原文連結:二個女人的故事

◎Wesley Cheng

路得記1:16-17;3:1-4


  • 拿娥美、路得與女性平權




「摩押人」的起源出自創世記19:29-38的記載,羅得與自己的女兒亂倫,生下的後代被稱呼為「摩押」,意思是「從我父親來」。自此在希伯來人的眼中,摩押人意味著上帝所詛咒,與希伯來人交惡的族群。

然而上帝總是出人意料之外。

一場飢荒的發生,迫使彼此交惡,不相往來的兩族群,從此要生活在一起,甚至他們的後代也彼此開始通婚。

路得是摩押人。當她的丈夫去世後,她的婆婆,拿娥美,希望路得與另一個媳婦娥珥巴,不用跟著她回到那對摩押人不友善的地方生活,可以選擇自己將來要走的道路(路得記1:9)。

路得堅持不願意離開拿娥美。這不是說選擇離開的娥珥巴是錯的或是不應該的。

重要的是:過去只能無奈承受族群被汙名的壓力,以及男性主宰社會安排的這兩位女性,如今有機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路得選擇與另一位女性,拿娥美,在一起。路得對拿娥美說的話,讀之讓人動容:

請不要叫我離開你。讓我跟你一起去吧!你到哪裏,我也到那裏;你住哪裏,我也住那裏;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死在哪裏,我也死在那裏,葬在那裏。除了死,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分離!」(路得記1:16-17)


那是發自內心充滿深沉之愛的聲音,是生命與生命彼此約定的見證。更特別的是,聖經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愛,不只是超越年齡的障礙,更超越性別上的限制。

路得與拿娥美,兩個女人之間這樣深刻的愛,就算是在異性的關係中也不常見。而這讓我們不禁去想:兩人的幸福,最重要的,到底是愛本身,還是性別?

歷史告訴我們,性別的差異,帶來的許多不應該有的壓迫。

與生俱來的性別,或是膚色所受到的壓迫與歧視,就像出生就是摩押人,受到希伯來人鄙視與不友善的對待是同樣的事。不只是社會層面的壓迫與歧視,也包含宗教上的汙名化與壓迫。

過去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有惡名昭彰「獵殺女巫」的歷史。當女性無法或是不願意屈就以男性為主體所建構的社會規範與價值時,迫害與歧視成為合法的事實。在數不清的日子裡,多少被羅織罪名的女性,無辜命喪在熊熊的烈焰或是絞刑台上。

雖然中世紀「獵殺女巫」不再,但現代對於性別公義仍有許多我們要面對的功課。女性在近代與現代,依然要為自己的性別上的公義平等而奮鬥。





法國於1800年禁止女性在公開場所穿裙子,這條法律一直到2013年才廢除。雖然在近代這條法律是名存實亡,但這個歷史告訴我們,女性身體的自主權長期受到社會的壓迫與箝制,不只是實質的法律,還有腦中的意識形態與思想。

因 此,拿娥美替路得精心安排計畫,讓她夜晚跑到波阿斯睡覺的地方,企圖讓「生米煮成熟飯」的過程(3:1-4),充滿了女性自主權的意函,特別在於身體的自 主權。雖然路得記尚未脫離女性的價值仍需依附在父權結構下,女人仍被視為財產,不是獨立個體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但路得與拿娥美的表現,已 凸顯了女性完全對自己人生方向的主導,令人印象深刻。

現代的女性,是否已經在性別上有足夠的尊重與平權?雖然我們已經比以前進步許多,但還有改善的空間,例如:支薪的育嬰假,同工同酬等,都是象徵一個社會是否真正達到性別平權的指標。


  • 性別少數的平權

Ø 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42歲)





是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他被視為電腦科學之父。二戰期間曾協助盟軍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對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有一定的幫助。圖靈還是一位世界級的長跑運動員。他的馬拉松最好成績是2小時46分3秒,比194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金牌成績慢11分鐘。

圖靈是一位同性戀。這一位對世界和平與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優秀數學家,1952年,在法律上同性戀仍視為犯法的時代,他的同性伴侶與別人闖進他的房子盜竊,圖靈為此而報警,但是英國警方的調查結果卻使得他因為同性性傾向被定罪。

在 著名的公審後,英國政府給予他兩個選擇:坐牢或施打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注射「療法」(即化學閹割)。他最後選擇了雌激素注射,並持續一年。在這段時間 裡,藥物產生了包括乳房不斷發育的副作用,也使原本熱愛體育運動的圖靈在身心上受到極大傷害。1954年,圖靈自殺死亡。

1973年,美國最權威,也是世界最重要的「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宣布同性戀不再是一種疾病,並且發表聲明「同性戀本身並不意味著會有判斷力、穩定度、可信度、或一般社會或職業能力的缺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同性戀議題研究方案報告書》,12頁

在2009年9月10日,一份超過3萬人的請願簽名,要求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在《每日電訊報》撰文,為英國政府當年以同性戀相關罪名起訴圖靈並定罪(同性戀已經除罪化多年),導致他自殺身亡,正式向艾倫·圖靈公開道歉。

2013年12月24日,英國司法大臣宣布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赦免1952年因同性戀行為被定罪的艾倫.圖靈。


Ø 葉永鋕(1980年代-2000年4月20日)





生前就讀於屏東縣高樹國中三年二班。2000年4月20日早上,葉永鋕在下課前五分鐘提前離開教室去上廁所,後來被發現倒臥血泊中,送醫後仍不治過世。由於他的意外過世被認為與其性別角色有關,因此事件對台灣的性別教育工作帶來深遠影響。

葉永鋕的事件凸顯出性別氣質不符社會期待的學生遭受同儕歧視與欺負的問題,讓當時正在研擬中的《兩性平等教育法》改為《性別平等教育法》,並增訂定相關條文:「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別之待遇。

葉永鋕的媽媽,陳君汝女士,在失去孩子10年後,在一個公開的場合向許多同性戀者與她/他們的父母這樣說:





孩子們!你們要勇敢!天地創造你們這樣一個人,一定有一個使命,讓你們去爭取人權,要做自己,不要怕!我感覺自己是個鄉下人,要站在這個舞台,我沒學問,但是我曾經誇過海口,我救不了我的小孩,但是我要救跟他一樣的小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vl2USkLOc

  • 是生命的故事,而不是議題

我們對同性戀,與我們性傾向不同的恐懼,除了因為認識不夠以外,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們的愛不夠完全。因為沒有愛,所以我們心中有恐懼。

沒有愛的恐懼,讓我們看不見上帝的恩典,看不見上帝創造的奧妙,如何在我們當中運行。

當我們談性別公義時,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意見與看法,但請記得,這不只是一個社會議題,而是一個人,活生生的生命故事,每個故事裏頭,都有上帝獨一無二創造的生命,而這些故事,就在你我的身邊。我們需要更多的包容新,才不會造成傷害生命的事。

我們可以驅除這樣的恐懼,願意相信,上帝就是愛本身(約翰一書4:8)。因為「有了愛就沒有恐懼;完全的愛驅除一切的恐懼。」(約翰一書4:18)

願我們的心中,充滿上帝的慈愛。

阿門。20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