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施洗約翰見證基督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施洗約翰見證基督》

約翰福音一章15-34節
  1. 15 -18 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
    a. 
    恩典真理與律法相對應,摩西與耶穌基督相對應。
    b. 
    看不見的神,和看得見的神子耶穌基督相對應。
    討論:「律法」其實就是一種宗教儀式與宗教團體生活的守則,以及社會的規範,現代中文譯本直接翻成「法律」。
    不過,在猶太人的脈絡裡,「律法」不只是十誡與條文,而是被上帝揀選,與上帝立約,經驗著上帝同行的共同記憶,以及根據這樣的記憶所發展出來的生活方式。
    遵行摩西的律法,對猶太人來說,是在動盪的時代、失去國家之際,緊緊抓住的身份認同。
    摩西所經驗到的上帝,是為以色列民立了律法的上帝,透過遵行律法,以色列民可以找到通往上帝、認識上帝的「道」。
    在耶穌基督身上顯明的上帝之「道」,卻是那看不見的「恩典」與「真理」。恩典是「法外開恩」的慈愛。照著公義的律法,人類是與上帝隔絕了的,但是因著祂在基督裡的「恩典」,祂彰顯了自己,人可以認識真理,得到新的、屬靈的生命。
  2. 19-28 從耶路撒冷來的質問--宗教權威者來審核約翰的身份

    a. 
    由耶路撒冷派來的宗教權威者,帶著對彌賽亞(基督)的盼望,想要瞭解約翰的角色。約翰堅守「見證者」的身份。

    b. 
    約翰為人施洗的意義。
    「求祢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並潔除我的罪。」(詩篇51:2
    「上帝啊!求祢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堅定)的靈。」(詩篇51:10
    討論:約翰到底憑著怎樣的權柄在施洗呢?並不是這個既定的宗教權威組織與結構所認定的權柄,而是直接從上帝來的。他所有的權柄,都來自「差遣」他的那一位。
    (路加福音很用心地把他描述成祭司撒迦利亞之子,但是約翰福音的關懷很不同,強調的是施洗者約翰乃是直接由上帝差遣的。)

    約翰所施行的洗禮,是潔淨自己身心與悔改轉向上帝的禮儀,也可能是加入約翰所代表的宗教運動的一個記號。
    「耶穌運動」也接納了這個洗禮的儀式,成為基督教很中心的神聖禮儀。
  3. 29-34 上帝的羔羊
a. 真正能除去這個世界的罪的,是這隻「上帝的羔羊」。他會被殺,被獻為贖罪祭。
b. 
約翰所施行的洗禮,是為了「顯明」耶穌,讓真正能除去罪孽的那一位被世人看見。
c. 約翰在這裡,甚至不是以禮儀或特別的權柄觸動「聖靈降臨」的人,而只是聖靈臨在並內住於耶穌的「見證人」。他用銳利的心眼看見並證明了耶穌是上帝之子。
(和《路加福音》的描述有極大的不同:路加福音用誕生故事努力地說起約翰和耶穌的關係緊密,但是在《約翰福音》裡,施洗約翰卻一再強調,他之前不認識耶穌)


討論:
「洗禮」的經驗分享與探討:
因為小帳棚的成員來自各種教派,所以有豐富多元的洗禮體驗。記下一些要點:
*有人在很年輕就「受浸」,換上白衣,走上講台,走下梯階,整個人浸入水中,很有趣。但是因為太年輕,所受的信仰裝備也還少,其實無法體會「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的感受。因為現在換了性別與名字,其實完全是個新的人了,還挺渴望再接受一次洗禮。
*長老教會與許多普世教會一樣,都尊重其他教派所施行的洗禮,不會要求想要加入長老教會的他教派信徒「再洗ㄧ次」。頂多會有一個告白信仰與握手接納的儀式。
*有人是在嬰兒時期就由父母抱著,「受洗歸入教會」,長大之後,出於自願,覺得有感動,再接受堅信禮。堅信(堅振)之前有信仰教育課程。堅信禮是個人在眾人之前做信仰告白,並被接納成為教會成員。
理論上,洗禮與堅信之後,會成為這個教會的成員,教會其他人也要一起來扶持、幫助他的信仰成長。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對本來所屬的教會有足夠強烈的認同,也有人洗禮之後,想要再流浪去尋找自己的信仰之路。
*在「同光教會」受洗是非常美好的經驗,信仰的熱情被點燃了,重新與上帝和好了。但是,在某些情況,在某些基督教的團體裡,或面對長輩的詢問,卻很難高興地分享自己的這種美好的信仰經驗。為了不要透露自己的性別身份,怕被問起:「在哪間教會受洗的?」原本生命裡很喜悅的事,也暫時無法與家人共享。
*洗禮是個人與上帝的約,即使不能馬上公諸於世,這個約還是很堅定,也很美好。
*外在的洗禮是一個看得見的記號。但是耶穌的「靈洗」在每個人心裡所發動的思想、決心與行動,外人不見得看得見,但是內在世界裡充滿耶穌基督的愛,充滿聖靈所給予的力量,會改變一個人,改變一個團體的。

藉真理成聖--梁哲懋牧師講道分享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藉真理成聖--梁哲懋牧師講道分享》

藉真理成聖(梁哲懋牧師 2015.5.17 講於台南鹽行教會)
約翰17:6-19

今天的經文是約翰福音書裡耶穌「臨別贈言」(15-17章)裡頭耶穌禱詞中的一段。在這一篇禱詞中,耶穌為屬於自己的人禱告,不過在關於門徒與世界的關係上,卻好像是一段繞口令,一下子不屬世界,卻又不讓他們離開世界,一下子又差他們到世界。

在這當中,耶穌特別兩次為門徒的「成聖」禱告。「神聖」是所有宗教都有的觀念,因為信仰的對象必須是超越的,而「神聖」這個字眼便有著「分別」的意涵,因為分別而與眾不同,因超凡而入聖。為了維持信仰對象的神聖,所有關於神的一切都必須被「分別出來」(成聖),不論時間或空間。
就像禮拜堂、寺廟是神聖空間,因此在建築上會運用裝飾、色彩、光線,藉著視覺告訴蒞臨者這事被分別出來的神聖空間;有時也會運用嗅覺(焚香)讓進入者警覺該空間的神聖性。為了保持空間或時間的神聖,接踵而來的就是各式各樣的規矩,甚或禁忌,例如:禁止在禮拜堂中飲食、嬉戲、或是演奏世俗音樂的樂器。由於「潔淨」的概念也常被用來和「神聖」結合,因而發展出某些潔淨的儀式來神聖化某些曾被污染的空間,更會為了保持「聖潔」,而將那些被認為不潔的人或物排除在神聖的空間和團體之外。



耶穌在這段禱詞中,以「分別為聖」來界定基督徒與世界的關係,但卻和多數的基督徒團體所認定的方式有所出入。耶穌以自己作為基督徒與世界關係的典範(14、16節兩次提及「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 門徒和自己一樣都被差遣進入世界,卻都不屬於世界。而這「不屬」並不是說基督徒不是這世界的一部分,「屬於」的意義在於被管轄、宰制的意思。以前的觀念,子女屬於父親、妻子屬於丈夫,背後的意涵是:父親對子女具有管轄權,丈夫對妻子亦然。所以耶穌所祈求的是,門徒生活在這世界,卻不受這世界的管轄,亦即不受世界的標準與價值宰制。這就是門徒有所「分別」(成聖)之處。

不過,這「成聖」(分別)並不是藉助著儀式或禁忌,或是將不合格(不夠聖潔)的人排除在外,而是因為「真理」,也就是「上帝的道」(17節)。
在約翰福音書的脈絡中,這道、這真理就是耶穌基督。這個陳述也常被許多基督概念化為「藉著耶穌基督的贖罪,我們基督徒得以成聖」。但這並不是約翰福音書作者想要表達的,因為在第6節就清楚地載明這道是要讓門徒「遵守」的,因此讓門徒得以成聖的是耶穌基督所展現出來這個道,是耶穌基督以自己所顯明的標準與價值,屬於祂的人就遵守這樣的標準與價值,屬於世界的人則按照世界的標準欲價值。



那麼,耶穌所帶來的標準與價值又是什麼呢?
約翰福音13章中耶穌與門徒的最後晚餐並沒有聖餐的設立,只有為門徒洗腳作為以及彼此洗腳的吩咐。而這段記載也成為許多基督徒爭相仿效的戲碼,羅馬天主教更在每年的受難週舉行由教宗為12為孤兒洗腳的儀式。不過,這段最後晚餐的經文其實重點不在洗腳,而在耶穌洗腳的時機與這動作的意義之間的強烈對比。如果我們細讀經文,就會發現耶穌做這動作的時機是「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祂手裡」「知道自己是從上帝出來,又要歸到上帝那裡去」,即:耶穌知道自己被交付的使命即將結束,並且所有的權柄都交在祂手中。

當一個人手中握有絕對權力的時候,他會怎麼做?按照世界的方式,他會運用權力創造自己的利益,再以利益鞏固自己的權力。從幾個月來台北市政府所公開的資料來看,台灣社會的權力者與財團之間互相勾結的情況,以及權力與金錢之間互相創造的利益已到達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這就是「屬世界」的作為。



但當耶穌知道手中握有一切的權柄時,卻讓自己成為最卑賤的奴僕。在猶太地區的大戶人家門口都會放置水缸,為的是迎接客人到來時可以為他們洗腳,但這項工作絕不會由主人親自為之,都是由奴僕來做。當耶穌知道自己大權在握時,「從席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耶穌以自己為典範所交付給門徒上帝的「道」(真理)是:權力是為了服事,為了服事需要的人,而不是為了創造自身的利益。這樣的道(真理)才是讓門徒成聖(有所分別)的途徑。

基督徒被耶穌差遣進入世界,卻也被期待要和這世界所奉行的價值與方式有所分別。因為基督徒在這世界的使命是以耶穌基督為典範,以服事來活出分別,以憐憫來成就聖潔,為有如此才可能讓我們的世界愈來愈朝向上帝真實的治理邁進。問題是:這是我們今天的教會內部權力運作的方式嗎?

施洗者約翰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施洗者約翰》

圖: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傳統正統教會圖像

在那個時代,遇見耶穌之前,人們先認識的是「施洗者約翰」。
像一個希伯來先知一樣,他傳揚著「悔改」的信息。他呼籲:上帝國就要來臨了,回轉到上帝的路,才能逃避將來的憤怒。他也開始一種儀式,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基督教,就是「洗禮」。
約翰的洗禮,是潔淨自己,迎接生命新方向的洗禮。也許有著詩篇51篇的精神:
「求祢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並潔除我的罪。」(詩篇51:2
「上帝啊!求祢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堅定)的靈。」(詩篇51:10


圖:在曠野中的施洗者約翰,Hieronymus Bosch

四本福音書都提到這位耶穌的「先驅者」,約翰宣揚著,彌賽亞就要來臨了,他把自己定義為「曠野裡呼喊的聲音」,「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道路的人」,他不以彌賽亞自居。
圖:在曠野裡的施洗者約翰, Caravaggio


他住在曠野裡,像一個從這個世界引退去苦修的宗教人,他的生活樸素單純,「穿著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馬可福音一章6節)這種造型,和耶路撒冷的祭司是很大的對比。祭司穿的是細麻布的以弗得(袍子),吃著細麵餅和各樣牲祭。

路加福音還有施洗約翰的誕生故事,特別寫出施洗約翰和耶穌在各自母親的胎腹裡的「相遇」。(路加福音一章44節)。這一幕,成為許多畫家喜歡描寫的圖像。(我也有畫過。)路加福音的觀點,顯然著重在施洗約翰和耶穌的連結。在聖靈的引導下,兩個人的生命從一開始就相關連。



兩幅達文西的作品:
上:巖窋終的聖母(基督聖嬰與施洗者約翰)
下:施洗者約翰



在《約翰福音》裡,施洗約翰非常確定:耶穌就是他所宣揚的彌賽亞。不過,在《馬太福音》裡面,我們看到在監獄裡的約翰需要詢問耶穌的作為,「再確定」祂是否就是那一位。(馬太福音十章2-6節)


追隨約翰,並接受他的洗禮的人應該不少。四本福音書也都提到耶穌在約旦河接受約翰的洗禮。耶穌接受洗禮之際,聖靈如鴿降臨在祂身上。只是,《約翰福音》當中的描述,看不大出耶穌是否有接受約翰的洗禮,只說耶穌「到約翰那裡去」,約翰「見證」聖靈臨到耶穌。看起來,在《約翰福音》當中的施洗者約翰,與其說是替耶穌洗禮的人,還不如說是耶穌接受「靈洗」的見證者。

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現代作品,Davezelenka)

《約翰福音》裡,施洗約翰作為一個「見證者」的角色是非常明顯的。他主要的「見證」,就是證明耶穌是上帝之子。在第三章,他的門徒來報告說,曾和他們在一起的耶穌,現在有自己的門徒(有些本來還是約翰的門徒),他們也都在為人施洗。施洗者約翰說了有名的句子:「祂必興旺,我必衰微。」他為耶穌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喜樂,認為這是上帝對這個世界的計畫終於要完成了的表徵。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Matthias Grünewald

神學人通常都會被教導,要以施洗者約翰為楷模,特別是約翰福音當中所描寫的施洗者約翰,一生都只為了在眾人面前「見證耶穌基督」。
在許多藝術作品裡,也都會看到施洗者約翰伸出他的手指,指向基督,不管他是個不滿兩歲的小童,還是滿面鬍鬚的成年人。


施洗者約翰之死


在《共觀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福音)裡,我們會讀到約翰的言語嚴厲,特別是對當時被羅馬帝國「分封」的希律王,他勇敢地加以批評,以至於被關在監獄裡,後來,又被殺害了。依照《馬可福音》的記載,希律娶了自己的嫂嫂希羅底,被施洗者約翰批評,就找機會把他關了起來,但找不到合理的罪名好殺他。有一天,希律大宴賓客(軍方的人和地方領袖),希羅底的女兒(在傳說中有個名字叫莎樂美)進來跳舞,希律被迷得願意把一半江山給這位年輕的女孩,她卻要求要「施洗約翰的頭」,還要放在盤子裡給她。
於是,施洗者約翰被砍了頭,死去的頭顱還被陳列在盤裡。

                            施洗約翰的之死 Lucas Cranach Jr. 


這是一個戲劇性張力很大的政治謀殺故事。在當時一定是個大醜聞。這個故事也預表了耶穌的受難,那種沒有致死的罪名可控告,卻要用權力硬幹,然後又互推責任,洗手表明無辜,擺出無奈姿態的情況,會再上演的。

                             圖:施洗約翰的頭。Francesco del Cairo

假如聖經人物有臉書--約伯之妻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假如聖經人物有臉書--約伯之妻》


約伯之妻

基本資料
名字:被隱姓埋名了,只能簡稱「約伯之妻」。
性別:女
配偶:約伯
感情狀況:一言難盡
居住地:烏斯
職業:妻子,母親。
專長:當妻子,當母親,生小孩(前後共20個),一面碎碎念一面照顧陪伴失去一切又生病著的丈夫。
活動動態:
建立了:「聲援約伯無罪受苦,都是上帝不好」的活動。
活動說明:約伯失去一切,都沒有抱怨半句話,現在居然還全身長瘡,痛苦不堪。這是什麼天理?
來城邊垃圾堆那裡看看刮著自己的膿瘡的約伯,他以前是全城最受敬重的人。
活動方式:棄掉上帝,死了算了。



近況:
孩子們都死去了,我生產的,不過是風嗎?
0人按讚
讚,回應,分享


夏娃:我的第一胎更慘,該隱殺了亞伯。妳的孩子至少是死於意外,沒有人手上沾著兄弟姊妹的血。

利斯巴:我的孩子和他的兄弟們因為改朝換代被殺,還被曝屍荒野。上帝所主宰的歷史也夠殘酷的。


近況:
我們淪為乞丐,約伯又病得一塌糊塗。
我們當初一起準備攜手開創的人生,怎麼會走到這樣的地步?
失去一切,我還可以撐住,可是,看到身邊的人受這樣的苦,還硬撐著,堅信上帝有他自己的義,也堅信自己沒有錯。真令我難過啊!

0人按讚
讚,回應,分享

以賽亞: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耶和華隔絕。
耶利米:祂為困苦窮乏人伸冤。
活動動態:
以利亞,約拿,天使加百列和天使米迦勒與其他72人加入你的活動:「聲援約伯無罪受苦,都是上帝不好」。


交友狀態:你剛把「全能者El Shaddai」從「摯友」變更為「點頭之交」。
近況:
被罵是愚頑的婦人了。 這硬頸項的約伯!
沒錯,恁祖嬤的話就是婦人之言!那些男性朋友的話就是可以就事論事討論的...
155人按讚
讚,回應,分享





夏娃:
我的話,亞當倒是肯聽的。結果後來所有的事都怪到我身上了。
約伯之妻:
人變得多嘴愛辯論,應該也是「人類墮落」的結果了。
米該雅:
身為男人,我得說,我的話也一樣沒有人肯聽。
耶利米:
我講的話也沒有人要聽。不過,我沒有叫人要棄絕上帝,死了算了。我只是叫大家不要掙扎,也不要有虛幻的願景,我們的國家是一定會被滅掉的,人民是一定會變成奴隸的。
約伯之妻:
先知們,你們扯遠了。不過,聽起來還挺受用的。

近況:
忍不住偷笑!談了那麼久,約伯都沒有低頭。還真的是條漢子!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辯護者)活著!」
對啊!我們上法庭才不會輸呢!真理的辯護者在我們這一邊。
不過,可以拜託不要再一直流膿好嗎?衣服都長蟲了,我還要到井邊去替他汲水,來洗這可憐的身軀。
他還說要用這樣的身軀見上帝呢!

420人按讚

讚,回應,分享:

耶利米:
加油!我挺妳們!

約拿:
如果祂敢讓我這麼苦,我就給祂臉色看!

利百加:
有時可能要用一點計謀,我是說在法庭上。

加百列:
我在這個法庭待過,控告者撒旦的口才真的太好了!連主審官都被引誘著去賭一把看看,要看看到底義者是否能堅持到底?
我們雖然看不過去,還是得安靜站在旁邊服事。
不過,你們的辯護者真的活著!不要放棄。

近況:
有點得意。上帝現身了,親自來回答了。
祂還責備那三個長舌男,卻沒有對我的「愚婦之見」說半句話。
顯然祂也知道,對約伯做出這樣過分的試煉,人家不棄絕祂,不放棄生命,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670
人按讚

讚,回應,分享


近況:
上帝說要把約伯失去的都補回來。
可是那些失去的心肝寶貝是難以替代的。
看起來,得回去過一再懷孕生產日子了!
啊!我真懷念在爐灰裡共同奮鬥,與上帝角力的時光。

679人按讚
讚,回應,分享
加百列:我給您送個獎牌,寫:「重生之母」。

約伯之妻:還立節婦祠咧?不用了!

我是想,如果上帝應許約伯那麼多孩子,可不一定都要從我的肚子出生啊!

雅各的十二個孩子不就是由四位女士拼命生的成果嗎?
不過,我拿我們家約伯的「義人痞」實在沒辦法!唉!

夏娃:加百列,我的「眾生之母」的獎牌呢?

加百列:被奧古斯丁拆掉燒燬了。

光來到世界上(約翰福音1:1- 14)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光來到世界上(約翰福音1:1- 14)》

南方井邊讀經
約翰福音11- 14 光來到世界上

  1. 1-2節:「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是好多人熟悉的經文。越熟的經文,要用越嚴格的眼光再次審視,問:「這話到底要說什麼?和我的生命有何相關?」
    a. 
    這一節的動詞:有(存有),同在,就是。後面的問題是:「何時? 怎樣?是什麼?」 說的是關於無限與永恆的存在。
    b. 
    把抽象的「道」(話語)代換成被時空限制的「我」或「人」會有怎樣的結果?
    我們也時常會去問:我何時開始存在?我怎樣存活? 我的本質是什麼?
    c. 
    一開始,都沒有提到「耶穌基督」的稱呼,卻是用「道」(logos, word )這個觀念來開啓這本福音書。

    在創世紀裡,上帝用「話語」來創造光(說:要有光),分開混沌,使大地與萬物從空無進入存有。
    約翰福音的開頭,和創世紀第一章有很深的關聯。
    「話語」(道)會成為真真實實的生命。這就是基督的奧祕。
    「道可道,非常道」,選用「道」這個字來翻譯logos,有很深的考量。也許一開始,我們會很快注意到它的「不可言說性」,是超越人能瞭解並說明的。它會讓我們聯想到:宇宙的準則、道理、道路等等。
    但是我們也可以回歸到logos的「言語、字」的意義來想。看似抽象的言語(真言),由上帝發出,就「成就」了。上帝在原初時的混沌與幽暗中說:「要有光!」,光就成為真實。

    圖片:孟克,太陽

  2. 3-4節:創造與生命。人的光。
    a. 
    創造的奧祕: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藉著」的意思是:流經他而成為有生命的個體。
    b. 
    祂裡面是生命。這生命是「人的光」。(可以有兩個層次的瞭解:1. 這是人擁有的光,2.這是為人存在的光。)

    這光,可以協助人在黑暗混沌中看得到方向,顯出每個人無法被奪去的尊嚴與榮耀。
    繼續在講創造。仍舊沒有告訴我們這光和生命的具體名字。

    「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對我們來說,這是多麼美好的句子啊!沒有一樣不是「經由道生出」的,沒有一樣不是擁有這「道」的特質的。
    同性戀者,非同性戀者,性別不明者,殘障者,被看輕與蔑視的「外邦」、「列國」,也都是藉著他而存在著。都在他裡面,擁有生命的光。
    這裡關於「人的光」的說法,對你來說,有怎樣的意義呢?
    這光,對你來說,是由外面照進來的光,還是你裡面原本就有的光?
    這兩種可能性都有:一方面因為我們藉著這道而生,祂的光已經照在我們裡面。另一方面,即使我們裡面缺乏光,這道仍不斷照耀著我們。
    (見識過人性幽暗的神學家卡爾巴特和他許多追隨者,會主張人裡面只有全然的敗壞,只能等待全知、全能、至善的上帝來拯救


  1. 5節: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a. 
    黑暗無法領受、瞭解、掌握光。
    b. 
    這個主題會貫穿整本約翰福音書。

    你對這句話的感受如何?在什麼樣的情境中,這好像成了譴責與傷害的話語?在怎樣的情境中,它給予力量與安慰?
    《討論》:沒有光,也就無法定義「黑暗」是怎麼一回事。黑暗也許只是光源被遮住了。站在光源這邊望過去,看到的也許只是(自己的)暗影。但是身處黑暗之中,向著光源望過去,反而會看見光。
    黑暗可能只是光的缺乏,惡只是善的缺乏。最終我們還是能領會光,體會善。
    但是也有拉比提醒我們:不管你怎麼定義黑暗,說明黑暗的不存在,人會在黑暗中因為看不明而絆跌,卻是一個無法否定的經驗。

    (今年44日,月蝕經驗分享:
    「月已經完全被遮掉了嗎?要開始逐漸亮起來嗎?」
    「以為已經是到底了,結果還有更大的黑暗,就像我們所努力的一切,當我們以為所有的光都被遮住了,黑暗的底線卻還沒有到呢!」
    「地球停止轉動了嗎?我看不到進展,不知它會更幽暗,還是會亮起來?」
    就在我們談論間,不知不覺地,暗影靜靜地移動,皎潔的月光慢慢地越來越明亮,月的形狀,也由月牙,到檸檬狀,到圓滿。)

  1. 圖:林布蘭:施洗者約翰宣講
    6-8 節: (施洗者)約翰登場—光的見證者
    a. 
    這本福音書第ㄧ個出現的人名,就是約翰。為了和門徒約翰有所分別,我們通常稱他為施洗者約翰(台語:行洗禮的約翰)。但是在約翰福音書裡,他登場的身分是:從上帝那裡差來的,要為光作見證的人。
    b. 
    約翰不是那光本身,他是「見證者」(證人),是指出並證明這光的存在的人。

    約翰的見證,和現在我們在宗教團體或健康食品推銷時常看到的「見證」最大的差異在哪裡?


    《討論》常見的「見證」非常多樣,卻也有一定的模式可循:生命奇妙的改變,昨非今是,某種信念的奇妙功效等等。出來做見證的人,多半要活得很令人驚歎,不管是擁有很高的財經地位、成就非凡、還是人格討喜,長相可愛,都有他們令人羨慕之處,這樣,他們說的「見證」就頗為有效。

    在這些見證裡,雖說是要「見證」所信,讓人看見基督,但往往讓人印象更深刻的,是這些見證者。
    但是施洗約翰「作證」,是像法庭上的證人一樣,他這個人是誰不重要,重點在他的證詞。他是無我的,他的作為,都只為了證明「光」已經臨到,他自以卻不是那光。
  2. 9-11節: 真光與世界
    雖然世界因為這光而生,但是,這個世界卻不認識照在世界的光。(和第五節呼應)

    認識、掌握、瞭解、接納,需要怎樣的先決條件呢?這個世界是否擁有「認識光」的條件?
    這光的「自己人」是誰呢?
  3. 12-14節:接納這光的人,也是光的見證者
    a. 
    有一小群人能瞭解並「接納、帶著」這光。他們得到「上帝的兒女」的身份。
    b. 
    很特別的「出生」。這群人的新身份,是一種重新的出生。不是從人的肉體的生命(血氣)生的,不是因為人的情慾,也不是透過人的願望或意志來出生,而是從神而生。

    這是在否定人肉體的情慾、精神與情感的經文嗎?「接納」光的人,是一群禁慾而雨世隔絕的人嗎?
    如果不是,這段經文的重點是什麼?
    在耶穌基督的名字正式出現之前,就已經說明了,認識祂並接納這個「光」的人,會因為祂的權柄,得到一個新的關係,新的身份,就是成為「上帝的兒女」。
    圖:初代教會女殉道者
    《討論》:這是一種不可分割的關係,也是一個令人害怕的關係。我們會想到「父母」對「兒女」的宰制關係,也會想到養育、支持我們的力量,是很複雜的關係。
    兒女的身份看起來好像是一種特權,但是好像也就是得「背起十架」,是挺沈重的特權。
    幸好 14節裡強調,道成為肉身,住在我們當中,滿有恩典與榮耀。這好像就讓「上帝兒女」的身份變得可喜。
    道成為肉身,是只有發生在耶穌基督身上,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經歷「道成肉身」?
    基本上,約翰福音就是在告訴我們種種體會「道成肉身」的可能性:不管是在迦拿的婚宴上品嚐無盡美酒,還是在井邊談論生命中的饑渴,或是在癱瘓了很久之後,必須起來行走,我們都在身體裡,體會到「真言」成為具體的行動。
    那使萬物成為「存有」的道,讓我們的信仰不是只是一種精神的訓練,而是一個「全人」的行動。若我們傾聽身體,我們會發現身體的直覺與感受力,比頭腦更銳利清楚,更有智慧。
    以這種對「身體」的敏感度,我們將繼續來讀約翰福音。

《約翰福音》講義ㄧ 約翰福音的特色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約翰福音》講義ㄧ 約翰福音的特色

在「井邊」,我們剛讀完了像小說般精彩的先知書《約拿書》,與自己的偏見、憤怒、不平掙扎著,學習認識上帝真正的公義與無限的憐憫慈愛。
現在,我們要開始一個新的階段,就是回到一本福音書,認真地再次與我們的信仰核心,與耶穌基督相遇,由我們的生命經驗來提問,也要來得力量。
我們選擇《約翰福音》,因為這本福音書所講的耶穌與他的追隨者之間的愛、關係是如此深刻有趣,還有這本福音書對「道成肉身」的「肉身性」的描繪是如此細緻美麗,是能夠幫助我們走出僵化的宗教結構,得到解放與轉化的鑰匙。
在這裡呈現「南方井邊」聚會時的分享與討論



  1. 《福音書》是什麼?

早期的基督徒傳述耶穌基督的故事,來確立他們所信的。在不同的團體當中,不同的問題意識裡,會有不同的重點。這類講起耶穌基督故事的文類,我們稱為「福音書」。
一直到新約「正典」被確立之前,應該有很多福音書流傳。這些福音書在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逐漸成書,在不同的基督徒團體當中流傳。
這些福音書都會以某些重要的傳述者或有權威的門徒之名命名。
當新約的「正典」被確立下來時,只收錄了四本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這幾本福音書被認為是關於耶穌基督比較整全的記載,符合當時的教會權威的教導,和新約聖經中的書信(比福音書更早在教會流傳的神學討論與教會靈性生活的教導)所呈獻的基督的形象能夠相吻合。
其他沒有被收錄在正典的福音書,在近年來引起許多人的興趣。那還未被「正典化」與教義化之前的基督的面貌,成為反抗教會權威的人們非常渴望尋求的新泉源。在這種氛圍之下,尋找被教會「掩蓋」的基督「真象」的驚悚小說,如《達文西密碼》,就非常受歡迎。這是一本把基督教千年以來各種被壓制了的信仰支流與各種陰謀論織進藝術史研究者的「大獵逃」情結的有趣書本。
二次大戰之後,在埃及的Nag Hammadi(克普提基督徒Coptic Christian聚落)有一些重要的古老經文抄本被發現,其中有整部用克普提文抄錄的《多馬福音書》,引起很大的注意。
雖然有許多新發現的有趣「泉源」可以讓我們看到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豐富的種種面貌,但我們從新約正典的四本福音書裡, 也已經有非常豐盛有力的泉源可以來汲取,只要我們以開放的心,讓這些經文對我們說話,認真來對話,我們會看到這些話語新鮮的力量。
討論:對你來說,什麼是《福音》?(好消息,美好的聲音,美善的話)
一個神子努力把微光照在不願接納他的世界裡,執意走向受難的路,被一個大帝國處決,被自己的同胞拒絕,被自己最親愛的人出賣,死在十架上。這樣的「神子故事」,對於只想在宗教裡求倚靠和平安的許多人來說,是「絆腳石」,是讓人錯愕難解的。為何對你來說,這是《福音》,是美好的?
一些回答:「祂讓我可以仰望。」「這是在說救恩。」
你會怎樣回答?



  1. 《共觀福音書》和《約翰福音》

雖然每一本福音書都有自己的特色,馬太、馬可、路加這三本福音書是比較類似的,所以常常會被放在一起查考,稱為《共觀福音》。聖經學者都同意這三本福音書都有使用共同的原始資料,其中有耶穌的語錄、教導,以及祂所行的許多神蹟奇事、在耶路撒冷的受難與復活。
《約翰福音》卻自成ㄧ格。約翰福音書成書比較晚,大概在公元200年左右才廣為人知。我們暫時把這本福音書的讀者稱為「約翰團體」,他們是與耶穌的門徒約翰關係密切的團體,當然,這本書成書的時候,門徒約翰早已去世。但是這本書應該是依著他所傳述的基督精神,在這個團體所面對的挑戰當中寫成的。
這本福音書的內容和《共觀福音》很不相同。沒有耶穌的族譜,沒有誕生的故事,沒有「山上寶訓」(或「平原寶訓」)的語錄,卻有很多獨特的對話,還有只有在約翰福音裡出現的對遇、耶穌的獨特行動,在對話當中出現的神蹟、長篇的祈禱等等。


從約翰福音的文字和它比較獨特的神學,可以大致看出「約翰團體」面對的挑戰可能是什麼:


1. 當時影響著整個希臘羅馬與猶太信仰的思潮「諾斯底主義」(神智主義),也威脅著約翰團體所宣揚的基督。諾斯底主義看輕所有物質界,只肯定精神世界。一個有著肉體的「人子」,除非脫除一切物質的羈絆,不可能擁有神格。約翰福音在某些地方,都在回答諾斯底主義對「道成肉身」的基督的挑戰。比如說,一開始就把基督的存在放在「太初」,在整個世界被創造之前,又開宗明義地說明「祂就是神」。基督不是在世修行,慢慢脫除物質存有而成神的,而是神本身,為了愛,進入這個世界,成為肉身。






2. 與「耶路撒冷」的緊張關係。在約翰福音成書(約公元200年前後)的時候,其實耶路撒冷早就在猶太人反抗帝國的戰爭當中被羅馬毀壞,(公元70年聖殿被毀)。但對猶太人和基督徒來說,耶路撒冷仍是一個具有神祕力量的象徵。散在各地的猶太人仍唱著渴望上帝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的歌,也繼續發展著以會堂為主的信仰生活。
約翰福音裡呈現出對耶路撒冷,對聖殿的詮釋,和當時離散在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人顯然是不同的:耶穌就是聖殿本身,祂的復活就是上帝親自重建了聖殿。
約翰福音裡也常常很不客氣地說出「猶太人」(其實就是自以為擁有宗教智慧的人)無法理解耶穌就是基督。
因為這些獨特的挑戰,約翰福音所「記憶」的耶穌,也會和其他福音書不同。

  1. 《約翰福音》裡的對耶穌基督的特殊描述:
    這些對耶穌基督的描述,現在有的已經成為禮拜儀文,寫入信經,寫成詩歌,我們常用,常接觸。但也因此,有時我們就不再去思索它原本要說的是什麼?
    所以讓我們在看經文的時候,特別注意這些描述出現的脈絡,並再次檢驗這些描述和你心目中的基督的關聯或「衝突」之處:
    太初之道。成為肉身的道。 使萬物成有的道。(使我成為那不再是我的我)
    光。人之光。(當我們被黑暗壓傷時,祂靜靜照亮前面的路。)
    葡萄樹。(與祂結合,連結得生命滋養,結不朽壞的果子)
    朋友。愛者。(耶穌與追隨者的關係,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是朋友,是愛者。)
    兒子(獨生子)。(又是上帝之子,又是母親的兒子。)

    對談者。(不斷地變化著層次的對談者,由等待、出生、饑渴、飽足等等的經驗,一直談到生命最深處的問題,然後又提升到神性的超越等等)

    人子。
    王。
    洗腳者。(非常獨特的角色,既是得到「天上地下的權柄」之後的行動,卻又是取僕人或女佣的形像,又有顛覆性,又謙卑彎腰,又有許多肌膚接觸..
    復活與生命。
    真理本身。
    道路。通往上帝(父)之路。
    安慰者(保惠師)
    上帝的羔羊。(被殺,被獻祭,默默無聲,卻有力量)



同時,讓我們也注意這本福音書裡對感官的描寫:

不同的「看」:看見,遠遠觀看,注視,視而不見,充滿憐憫與瞭解的注視。

不同的「聽」:傾聽,聽說,聽進去,聽而不懂。
不同的「饑渴」:身體的饑渴,心靈的饑渴,對愛與公義的饑渴。

不同的「滋味」品嚐:變成酒的水,恩典與喜悅的品嚐。最後晚餐的葡萄汁,變成血肉的葡萄汁與餅的品嚐。復活後海邊的烤魚早餐。

身體的接觸:醫治時的撫摸,為門徒洗腳時的接觸,「耶穌所愛的門徒」把頭靠在祂的胸前。




  1. 以《詮釋的舞步》來跳約翰福音之舞

    1. 
    從自己的生命情境裡的問題,對約翰福音提出問題。
    2. 
    瞭解在「約翰團體」裡(作者與第一批讀者)可能遭遇到的問題。
    3. 
    檢視某些已經很熟悉的詞句和象徵所描寫的耶穌基督,和你自己生命裡所體會的基督之間的關係。這裡面是否有誤解與壓迫產生?
    4. 
    有讀到什麼新的「亮光」,是可以打破過去僵化的信念的?
    5. 
    用自己的理解,重述這些故事,來瞭解基督在你我生命所動的工。
    6. 
    分享故事,學習成為團契。
    7. 
    一起以得到的福音新亮光,面對這個世界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