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放下恐懼,才是真愛


(原載於 OJ.傷心的治療者:放下恐懼,才是真愛 May 4,2011 20:16 )  作者:吳易澄醫師




最近一份反對教育部將同志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的聯署書在網路上傳開,並且在教會社群中更積極傳遞著。對於這樣高舉 「真愛」的旗號,宣稱非本於「宗教立場」而基於「身為家長、老師」的角色而倡議,這樣的情形著實令人深感不安。這不單是因為論者開始隱藏其神學立場而為策 略,甚至成為一場模糊自身立場與價值的道德動員。

保守福音派一直竭力在神學上做出聖經反對同志的立場解釋,而我對部份反同志的神學辯論抱持敬意。然而捨棄了 神學思辯,卻以「鼓勵性解放」為由,將同志教育貼上道德淪喪的標籤,而忽略了同志運動本身乃身為受壓迫者的解放過程,忽略了社會本身可能存在的階級、權力 的差異,這樣的道德詮釋於是變得更加廉價了。

這份連署書,分別引述了教育部編印《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以及《性別好好教》三本書的內容,直指其內容多處「違背『消除性別 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目標」,並且「混淆兒童性別認知,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並引導其發展多元情慾,以及多元家庭」。然 而這些指控,其實也存在著斷章取義的問題。

聯盟首頁所製作的影片中, 也擷取了一些教材畫面。這在畫面擷取的過程中,刻意忽略了完整的文本,卻對其中的片段加以負面解讀。例如,當教材企圖讓同學以「同志」來置換「兩性」一 辭,目的是透過角色置換來思索不同身分在社會上所面對的不同眼光,這是很常見的社會學式教學,卻被解讀為「變相鼓勵」。

甚且,真愛聯盟還搬出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直指教育部「違背了世界公約,教育部在同志教育上無限上綱其權利,嚴重侵犯到台灣父母的教育權利」。 然而這樣的指控,忽略了同志教育本身作為一種行動,目的正是為了要消弭社會在對異己的無知與偏見下,對同志造成的壓迫。這些包括太多血淋淋的暴力、傷害, 以及公民權利的排擠。

不難發現,真愛聯盟也落入了某種自我中心的思維,預設了某種青少年的成長過程的階段說,並認為在性別認同尚未確立的模糊階段,必須引導其分辨何謂「真 愛」。誠然,真愛聯盟所提出的主張:性別教育專家「不能只含括單一觀點者,並應邀請家長、青少年兒童心理發展學者,以及生命教育、品格教育、課程專家以及 倫理議題方面之專業人士參與」,這是相當正面的,但真愛聯盟所提出的發展觀點,也恐怕落入了一家之言。

真愛聯盟宣稱基於「研究指出同志大多非天生,而是後天社會造成」,但試問,這樣的研究證據究竟在哪裡呢?當代醫學對先天與後天的定義,逐漸捨棄涇渭分明的 論據了,特別是針對人的認同與行為表現,從出生而有的氣質到長大成人的性格,其實都是先天與後天的互動(interaction)過程,從而表現出其表 型。但無論是基因決定,還是成長過程的型塑,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更何況,即使是生命歷程的型塑,熟讀聖經的基督徒,如何信誓旦旦地宣稱那不是被造的 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在這樣的過程中也努力地在自身的感覺與社會脈絡中來回探索,從而建立自己的認同,這個認同過程本身即為一種事實,並且存在著被造的,主 動的,以及受環境影響的種種成份(無論異性戀或是同性戀皆然)。但這個過程中,對同志而言,有一大部份是帶著對自己的懷疑,也帶著被掃地出門的恐懼的。沒 有人是希望被社會排斥的,而同志卻需要在歧視中掙扎。同志好不容易在這個過程中試圖接納自己,這絕非學壞, 也更不是被污染。真愛聯盟宣稱站在「父母」的立場而非「道德、宗教」的立場。然而其論述,卻有些欲蓋彌彰,此地無銀三百兩。真愛聯盟預設了同志教育存有某 種「影響學生身心健康之發展」的元素,因此要努力抵擋入侵,也需要品格教育、倫理教育的補強,這是否指涉同志教育與品格、倫理教育是相互牴觸的?

甚且,這份聯署書強調「同志運動」與「社會運動」的關連,這恐怕是對「社會運動」作為抵抗霸權的過程,缺乏足夠的認識與覺醒。而這個霸權往往是在不知不覺 中被複製的,在學生的言談中、在強調男性氣概的軍中、在職場上。真愛聯盟指責教育部「政策霸凌」,然而,真正的霸凌存在於對異己的誤解與偏見。十多年前, 一對北一女學生結束自己的生命,如今在屏東,依舊有同樣的故事重演。在軍中,同志必須隱藏自己的情慾,以免受到同儕的欺負。職場上,大家將成家立業當作某 種成就,永遠於法「依法」成家的同志必須終身承受「怎麼還不結婚」的眼光。而更諷刺的是,在強調愛人如己的教會中,其實有著更多歧視的語言。

我在大學時代曾經參與TSCM(台灣學生基督徒運動),和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教會同志青年的處境問題(參考TSCM彩虹小組)。當時小組其實試圖在尚未明朗的神學立場之外,思索面對教會對同志的歧視文化的解決之道,並提出在國小就應該開始同志教育的可能,而方法,可以是製作繪本。可惜說來慚愧,我們成員心有餘而力不足,在一一離開學生身分後,理念至今還未付諸實現。

身為精神科醫師,我曾經在同志病友入住病房的同時,有感於八卦、恐同的氛圍瀰漫在同學之間,因而趁機為實習醫學生安排性別教育,也討論同性戀如何在精神疾 病的診斷手冊的變革歷史中除名,並介紹醫學史上曾經有過的殘忍而無效的「厭惡療法」(aversion therapy)。同學們思索著何謂正常?何謂異常?何謂失序?何謂疾患?令人訝異的是,在醫學生中,仍有「因為同志無法繁衍後代所以不正常」的想法,而 且更令人洩氣的是,在有這些想法的同學中,身為基督徒者,也大有人在。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恐同?實在很難以一概之。對異己的無知,加上傳統社會對無後的負 面標籤,以及經濟、階級的處境壓力下「明哲保身」的企圖,加總起來型成了恐懼,需要慢慢解套。

回來談真愛聯盟所批判的幾本同志教育教材,雖然我個人認為編寫得很不錯,但整體的性別教育,當然有待檢監督。反對同志者擔心得不得了,但我相信同志朋友本 身與直同志、支持同志者,一定更加不會掉以輕心。我們的性別教育才剛剛起步,這些教材都還不是最好的,也一定還有很多需要調整、拿捏之處,包括論述的方 式、語意、深度,是否能更貼近不同年齡層的思考能力?內容上是否能詳實地交代同志本身的處境,並且不因曲扭的敘述而造成傷害?同時,是否有足夠的師資來投 入性別教育,這些師資是否的確能站在引導學生避免互相歧視壓迫的立場,循循善誘?若是教師們的態度仍舊和真愛聯盟的影片中「從事同性間的性行為具有高度危 險性」一般見識,只有威脅般的模糊說詞,卻忽略了這其中的風險,正是因為來自於對自己的認同不夠了解,並且被迫在黑暗中探索;那麼我們對消彌社會間的歧 視,其實是充滿擔憂的。

我相信真愛聯盟發動連署的動機,一定也是希望這個社會朝向更美善的境界發展。然而,唯有破除對同志與多元性別的恐懼,正視我們的弟兄姐妹們在這個社會上的 處境,我們才有對話的可能,而那才是真愛。容我稍微更改一下真愛聯盟提出來的訴求,大聲呼籲:「唯有積極落實安全性行為及性別教育,成為生命教育、品格教 育的一環,才能解決性別歧視/霸凌、性別認同、性別氣質刻板印象的現實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