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藉真理成聖--梁哲懋牧師講道分享

原文連結:《南方井邊:藉真理成聖--梁哲懋牧師講道分享》

藉真理成聖(梁哲懋牧師 2015.5.17 講於台南鹽行教會)
約翰17:6-19

今天的經文是約翰福音書裡耶穌「臨別贈言」(15-17章)裡頭耶穌禱詞中的一段。在這一篇禱詞中,耶穌為屬於自己的人禱告,不過在關於門徒與世界的關係上,卻好像是一段繞口令,一下子不屬世界,卻又不讓他們離開世界,一下子又差他們到世界。

在這當中,耶穌特別兩次為門徒的「成聖」禱告。「神聖」是所有宗教都有的觀念,因為信仰的對象必須是超越的,而「神聖」這個字眼便有著「分別」的意涵,因為分別而與眾不同,因超凡而入聖。為了維持信仰對象的神聖,所有關於神的一切都必須被「分別出來」(成聖),不論時間或空間。
就像禮拜堂、寺廟是神聖空間,因此在建築上會運用裝飾、色彩、光線,藉著視覺告訴蒞臨者這事被分別出來的神聖空間;有時也會運用嗅覺(焚香)讓進入者警覺該空間的神聖性。為了保持空間或時間的神聖,接踵而來的就是各式各樣的規矩,甚或禁忌,例如:禁止在禮拜堂中飲食、嬉戲、或是演奏世俗音樂的樂器。由於「潔淨」的概念也常被用來和「神聖」結合,因而發展出某些潔淨的儀式來神聖化某些曾被污染的空間,更會為了保持「聖潔」,而將那些被認為不潔的人或物排除在神聖的空間和團體之外。



耶穌在這段禱詞中,以「分別為聖」來界定基督徒與世界的關係,但卻和多數的基督徒團體所認定的方式有所出入。耶穌以自己作為基督徒與世界關係的典範(14、16節兩次提及「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 門徒和自己一樣都被差遣進入世界,卻都不屬於世界。而這「不屬」並不是說基督徒不是這世界的一部分,「屬於」的意義在於被管轄、宰制的意思。以前的觀念,子女屬於父親、妻子屬於丈夫,背後的意涵是:父親對子女具有管轄權,丈夫對妻子亦然。所以耶穌所祈求的是,門徒生活在這世界,卻不受這世界的管轄,亦即不受世界的標準與價值宰制。這就是門徒有所「分別」(成聖)之處。

不過,這「成聖」(分別)並不是藉助著儀式或禁忌,或是將不合格(不夠聖潔)的人排除在外,而是因為「真理」,也就是「上帝的道」(17節)。
在約翰福音書的脈絡中,這道、這真理就是耶穌基督。這個陳述也常被許多基督概念化為「藉著耶穌基督的贖罪,我們基督徒得以成聖」。但這並不是約翰福音書作者想要表達的,因為在第6節就清楚地載明這道是要讓門徒「遵守」的,因此讓門徒得以成聖的是耶穌基督所展現出來這個道,是耶穌基督以自己所顯明的標準與價值,屬於祂的人就遵守這樣的標準與價值,屬於世界的人則按照世界的標準欲價值。



那麼,耶穌所帶來的標準與價值又是什麼呢?
約翰福音13章中耶穌與門徒的最後晚餐並沒有聖餐的設立,只有為門徒洗腳作為以及彼此洗腳的吩咐。而這段記載也成為許多基督徒爭相仿效的戲碼,羅馬天主教更在每年的受難週舉行由教宗為12為孤兒洗腳的儀式。不過,這段最後晚餐的經文其實重點不在洗腳,而在耶穌洗腳的時機與這動作的意義之間的強烈對比。如果我們細讀經文,就會發現耶穌做這動作的時機是「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祂手裡」「知道自己是從上帝出來,又要歸到上帝那裡去」,即:耶穌知道自己被交付的使命即將結束,並且所有的權柄都交在祂手中。

當一個人手中握有絕對權力的時候,他會怎麼做?按照世界的方式,他會運用權力創造自己的利益,再以利益鞏固自己的權力。從幾個月來台北市政府所公開的資料來看,台灣社會的權力者與財團之間互相勾結的情況,以及權力與金錢之間互相創造的利益已到達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這就是「屬世界」的作為。



但當耶穌知道手中握有一切的權柄時,卻讓自己成為最卑賤的奴僕。在猶太地區的大戶人家門口都會放置水缸,為的是迎接客人到來時可以為他們洗腳,但這項工作絕不會由主人親自為之,都是由奴僕來做。當耶穌知道自己大權在握時,「從席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耶穌以自己為典範所交付給門徒上帝的「道」(真理)是:權力是為了服事,為了服事需要的人,而不是為了創造自身的利益。這樣的道(真理)才是讓門徒成聖(有所分別)的途徑。

基督徒被耶穌差遣進入世界,卻也被期待要和這世界所奉行的價值與方式有所分別。因為基督徒在這世界的使命是以耶穌基督為典範,以服事來活出分別,以憐憫來成就聖潔,為有如此才可能讓我們的世界愈來愈朝向上帝真實的治理邁進。問題是:這是我們今天的教會內部權力運作的方式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